最好的爱不是拥有,而是守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爱是什么?

“爱是一种两情相悦的吸引,心心相映的维系。爱是尊重,是理解,是接纳,是包容,是真诚,是信任 。爱,更是一种相互的担当,一种彼此可以交付一切、需要用 生命来呵护的责任 。爱的内涵决定了它的沉重! 爱是一种责任,需要两副肩膀共同承担;爱是一种默契,需要两颗 心灵 互动感应……”

这是百度搜索的最佳答案。

我觉得,爱是一种付出,希望爱的对象得到幸福,而付出的人因对方的快乐而感到满足和幸福。

爱是世界上最沉重的承诺,是最珍惜的馈赠。

爱是一个动词,一种能力,在你去“爱”同时,藉由你的付出,你获得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平静恒足,让你觉得幸福,并愿意不断去创造更多的幸福。

爱情是什么?

爱,是源自内心的深情,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是无怨无悔的守望。

有人说,爱情是一见钟情。有人说,爱情就是遇上对的人,深坠爱河,体温保持在37.2,那是热恋的温度和激情的温度。

林夕说:“爱一个人,可以和他共同拥有一间房子,一张床,甚至拥有一只史纳沙,最后拥有一个孩子。啊,对不起,一只狗,一个孩子。付出了价钱和心血,但他们有自己的生命,最高的成就只是从他们身上得到快乐。”

但是,爱得最深,爱得最烈,也不是占有,不是控制。

“爱到尽头,也不能拥有他童年逃学去打麻将的往事,前度情人上床后的厮磨,和好兄弟踢足球受伤留下的疤痕。不能拥有他的身份证他的职业他不断成长中的转变。”

你所拥有的,只是与TA共度的时光。

自古只羡鸳鸯不羡仙,我们祝福并羡慕那些佳偶天成,举案齐眉的爱情佳话,但是更多的是看到爱情变质的反面例子。很多恋人,分手后依然是朋友的,已经是一种优雅放手后的体面和尊重。更别说多少夫妻劳燕纷飞,多少恋人分手后反目成仇,手撕对方,演变成最怨毒的敌人。

古诗中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只能理解成“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只待青山烂”的你侬我侬,37.2加温下的心头热。我们祈愿所有的爱人都是真正的相爱,但是一千个故事,就有一千个结局。如果誓言可以当真,就不会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千古绝怨,就不会有卓文君中年写诗挽回夫君心的“婚姻拯救战”。

爱在心里千回百转,柔肠百结,纵是百炼钢化成绕指柔,但是美好的神话,也要势钧力敌的对方来相互成就,要求各方面指标健全,缺一不可,白头偕老才算真正落地。

钱钟书和杨绛:今生爱不够,再约来生

世界上最美爱情的模样,我觉得最平淡从容的,是钱钟书先生和夫人杨绛相爱一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深情。选择了你,就是一生。

很多人的爱情,始于轰轰烈烈,死于长厢厮守。一见钟情炽热的焰火,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琐碎的消磨下,慢慢的熄灭,人性的各种执着,在生活的演练中碰撞,平凡的日子如果缺乏爱的温度,就会演变,相爱的双方沦为彼此的差评师,生活变成鸡飞蛋打一地鸡毛的悲歌。

杨绛先生的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她一如既往的坚守爱,温柔,包容,无微不至,即使在最清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最炽热的初心。爱他,永不言悔,永远做到最好。

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只够爱一个人。他们说,如果有来生,下辈子还是你。

最好的婚姻不是互相责备,而是互相成全。在婚姻里,他们都是普通人,爱对方的优点,也爱对方的缺点。在爱情滋养下,他们把平常的日子谱成爱的歌,彼此成就,相爱一生,想到成就,两人双双成为中国文学界的巨匠,辉耀中华。

张伯驹和潘素:完美的婚姻,是彼此的成全

潘素曾经是苏州的名门千金,少时生活艰难,沦落妓院。妓院那个污浊之地,难掩她的洁净和才情。她活色生香的独特气质让她很快扬名于那个纸醉金迷的圈子。

张伯驹是当时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豪门,风流倜傥,至情至性。他们一见钟情,张伯驹当场挥笔赋诗:“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 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他们坠入爱河。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张伯驹孤身涉险,把被软禁于酒店的潘素劫走,从此开始了他们传奇而又浪漫的一生。

张伯驹把最好的名师推荐给潘素,让她习画,把颇具天赋的她培养成现代首屈一指的青绿山水画家。潘素成全张伯驹,爱他的随性洒脱。张伯驹视金如土,收藏文物成癖,“败家”一度到了极致。潘素不仅赞赏,还变卖珠宝首饰鼎力相助,成全他的名士风流。生活因此陷入困顿,也依然过得美滋滋。

一生成全,一生懂得与珍惜。最美好的爱情,是守护一生,彼此成就。

最优质的母爱,是懂得优雅的放手

有人说,爱我们的孩子,就是为了让他幸福。

育儿之道,有着比爱情之道更深远,更沉重的责任。孩子从母亲身体中分离,一个幼小生命的诞生,从嗷嗷待哺中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长大,养育的过程中让他学习,教会他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智慧,说到底,学习和培养,就是为了让他习得一种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

长大了,他展开翅膀去飞翔,留给父母一个倔强的背影。父母要祝福TA在飞翔的路上一帆风顺,在生命体验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独立担当的人。

孩子羽翼丰满,渐行渐远,这时候父母的爱,不管多么深厚多么强烈,都要懂得放下。成全他,相信他能去征服全世界,祝福他平安幸福,祝愿他一生圆满。

他要去翱翔的时候,你手中那根风筝的线,不能牵扯得太紧,收得太紧,他就飞不高,爱太重,他就负担太多。

守护到你长大,我悄然而退,做你生活的旁观者。父母最伟大的爱,就是功成而退,一心成全。

最优质的母爱,是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全力以赴,守护他周全; 在他羽翼丰满的时候,做到悄然而退,不给他多余的牵绊。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最有智慧的爱。拿得起生命之重,放得下生命之轻。

很多父母,孩子人到中年,继续纵容孩子“啃老”,孩子成年后仍不“断奶”,是孩子不成器,可是这不成器里,有多少父母养育不当,不愿意放手的责任?

很多父母,孩子大了,一直关心照顾无微不至,晚辈稍有不合之言,他们就抬出:我都是为了你好,是爱你,即使你到了八十岁了,在父母眼里,你还是孩子。

他们画地为牢,把设计的框子套在孩子身上,顽固地控制他们的生活。如果有反抗,就冠上“不孝”的罪名,把孩子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审讯。

他们余生的全部精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依附在孩子的生活上,说是放不下,说是帮忙,其实就是不信任,不放心。软弱的孩子,会被爱“囚禁”成一个低能儿。所谓“童年压抑,中年窒息”,他们一辈子,永远不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他们都过得失去了“自我”,一生相互纠缠,厘不清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他人?还是为了遵从内心?他们永远失去了追问的资格。也许在他们心里,永远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

看到很多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长大后适当的放手,一放两成全,孩子过得自在,而老人,也活出了自我。老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闲暇可以叫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旅行,平时可以约上志趣相投的好友一起健身,一起聊天,他们可以发出恣意的笑声,轻松而又自在。放松自在的生活使他们不会陷在家婆媳妇勾心斗角的窒息之中,也少了家长里短的琐碎和复杂。

心情愉快的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所以我对我自己说,跟孩子的相处中,也是一种处世的修炼。我要懂得收敛,不硬塞给孩子我自己想的,而是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给他最需要的。

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我只是陪伴,只是观察,而不是控制。我要学会放下我的念头,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我认为的他必须具有的样子。

自在两得,相见甚欢,两不控制,两不相扰。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缠,多了很多相视而笑的默契。

陪伴,守护,而不是互相控制,互相指责。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也赞许信任自己的孩子,去做最好的自己。

无法守护他的一生,那么,守护好自己的心。我觉得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模样。

这是母爱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修炼的榜样。在生活的历练中,我会时时观察自己,错了就纠正,对了就肯定。把日子过得简单明快,平凡中有爱有理解有诗歌,而不是相爱相杀,生活质量低下,负能量满满,沉重不堪。

“见自己”,学会爱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不同的认知层次形成不同的人生格局,它决定了你能看到的风景。

格局不同,也决定了你的爱的能力的优劣。

爱的能力需要修炼。当你见过天地,见过众生,提升格局,开始去见自己的时候,你就会越来清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你想明白了这点,你的人生从此不同。

“看见”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的一生,如梦一场,唯有真诚的爱,永不磨灭。

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由而丰盈地去爱,是忘我而真诚地去给。

爱得真诚,爱得无我,爱得进退有度,爱得收放自如,爱得智慧善巧,爱能利益众生。爱能成就他人,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提升自己格局,不在生活琐碎中沉沦,学会在真诚的爱中永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