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30
隋末唐初,李密的事迹。
李密37年的起伏人生,就是一个关于功败垂成的故事。李密生于582年,祖籍辽东,后迁居长安,早年潜心书本,有过闭门苦读的记录。他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阳光下徐徐而行,悠悠而读。这场景被人写进史书,成了后人励志的范本,激动过数不清的人。李密读书,用意不在文字。他是个实践主义者,只身闯荡江湖,靠知识打拼天下。公元613年,他以布衣身分,追随杨玄感起兵叛隋,616年,投奔瓦岗军,被翟让尊为魏公,当了该部队的最高领导,继而,又被推举为起义部队的盟主。那时,他踌躇满志,风光无限,他的团队也强势无比,影响遍及全国。司马光记叙过他的强大过程,特别指出:“道路降者不绝如流”。李密曾以为天下指日可定,成功已近在咫尺。可惜的是,他没能笑到最后。618年,与王世充作战失利,形势发生重大逆转,他被迫率部降唐,复又叛唐,在熊耳山中,被李渊的部下所杀,时年37岁。
他有很多大主意好主意,但紧要处却不自信,时常自我否定
第2个回答  2017-11-02
《上下五千年》中最喜欢的故事是“尧舜让位”,尧舜让位是上古时期的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尧已年老,想找一个人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他听说了舜的贤能,在舜经历重重考验之后,尧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舜。原因有以下两点:
1、这个故事使读者明白了“禅让”是指把帝位传给有才华,有贤能的人,尧在位时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依大臣们的推荐让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尧帝的以大局为重、广招才人与虞舜的人品好都让人感动。

2、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明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经历了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无数挫折,才创造了如今无数的辉煌成就。
第3个回答  2018-01-19
赵祯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因为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悲天怜悯的君主。
第4个回答  2017-08-17
《上下五千年》中最喜欢的是《春秋战国》和《三国》的故事,因为这两个时代是中华文明智慧形成的时代。

《上下五千年》是外文出版社出版图书,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第5个回答  2017-11-01
勾践卧薪尝胆。
读后感:我读了《卧薪尝胆》这篇文章。其中,里面的一些事情,一些人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吴国和赵国发生战斗,越国败了,勾践求和,吴国臣民不答应吴王骄傲,答应。勾践3年里受尽了屈辱,后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吴国。
“难道吴国真变弱了吗?”看完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想出的答案是:并不是吴国真的变弱了,问题也不在于越国强了。因为以吴国的实力将越国消灭是轻而易举的。真正的原因是吴国骄傲,吴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吴国了!
我通过读这篇文章明白了一个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可能是永胜将军。让我们在成功的同时接受别人的意见,警钟长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