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3-07-24
“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简称“两希”)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
“在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灵’取代了‘肉’,在关于‘人’的理解上,与古希腊文学表现出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之势,其文化内质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作为一本文学文化的专著,开篇引入尼采的“酒神”与“日神”论,作为文化阐释的基础,进而又分析了作为“酒神的狄俄尼索斯”与作为“日神的阿波罗”作为神话原型的诞生背景,及希腊神话具有人类青少年时期的种种特征。
古罗马人晚期的赤裸狂欢,人欲横流,穷奢极欲,声色犬马,原欲失去理性的制约而放纵所带来的是“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
于是,在世俗的世界日益衰朽的时候,基督教提供了崭新而神圣的信仰世界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原欲”就是人的“原罪”,这是基督教的警告。
在分别阐明了“两希”本质之后,《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在框架上又引入了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与“超我”,对应着“原欲”、“理性”与“调和”。说明了在西方文学中“两希”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
理论架框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分析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古典文学、启蒙文学中“两希”传统。
圣奥古斯丁、但丁、卜伽丘、莎士比亚、莫里哀、卢梭诸君,无不徘徊在“原欲”与“理智”之间,无不行走在“爱欲”与“博爱”之间。
原欲,或者原罪?这是一个不断困惑西方人的问题。
我们探讨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在文化内质上的对立与互补关系。以“人性”建构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之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也是西方文学演变的深层动因。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自始到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邃而强烈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西方文学也因此显示出人性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文化、文学、人是血脉相连,浑然一体的。因此,谈西方文学,必离不开西方文化,两者的内在联系是人。因而从“人性”出发去把握文学,可以高屋建瓴,也更易把握到西方文学的本质。虽然学术界对西方文学的“两希”源头早有论及,但长期以来“对两大源头的文化内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这种文化内质的异质互补特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这西方文学的两大传统在西方文学中如何延续和发展更是缺乏研究”“两希”正是从人性中既对立又互补的两个层面——“原欲”与“理性”,去理解与把握“两希”文学与文化,揭示其相反相成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与脉络,疏理西方文学中人文传统的交替演进,从而提供了西方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构建了作者独特的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应该说通过人的“理性”与“原欲”把“两希”源头统一起来,进而把西方文学传统统一到“人”、“人性”、“人文主义”这样一个大主题上来,使长期相对零散的西方文学研究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这不能不说是外国文学研究上的一个新突破。
“两希”从文学人类学的视界,审视西方文学在西方文明与文化演进过程中人文传统的变革与延续,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始终如一的聚焦点,从而发掘出了西方文学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揭示了西方文学的本质。我们把西方文学纳入到流动不息又亘古长存的文化大视野中去进行考察和研究,从而在纷纭复杂的文学形式之间,在各种各样的文学研究方法之间,把握住了众多文学现象在文化内质上的血缘联系。由于文学是人学,文学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因而文学中自然包含着文化的特性和因素。西方文学是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土壤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决定了从文化人类学视角透视西方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西方文学的本质。同时,文化因素不同于自然因素,它们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又保持相对固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程度。文化的这种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故此,站在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文学,便能发现“文学思潮与流派固然有流变创新的一面,但其中总是蕴藉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和原始形态的传统基因”。 以上是我对欧美文学的两希传统的愚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