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男朋友的幕后制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创作背景
导演杨雅喆一直想要拍部关于八九零年代台湾的故事,八、九零年代的台湾相当热情。那时台湾刚刚初尝自由,百家喧哗;相较之下,当今的社会则显得过于安静和冷漠,导演想要找回一点点那时候的热情。另外一个原因是导演刚好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有一天看到报上的一个专栏,访谈了一个导游,他领养了一个孩子十几年,因为某种原因,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叫他爸爸,他只能做孩子名义上的父亲。在公开的关系里,他们是兄弟,但是私底下,小孩子都叫他爸爸。
这个故事非常吸引我,这个导游为什么会领养这个小孩子?过程也许很离奇吧?于是导演用了一点想象力,编造出《女朋友·男朋友》的基本故事,让这个爸爸至少在电影中拥有了属于他的孩子。然后再加入友情、爱情,跟导演一直很喜欢的八九零年代、那个热情有希望的时代背景去做结合,就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女朋友。男朋友》 。
拍摄过程

中国有个作家写过句话,他说,钱花不花到最后都是纸,青春你浪不浪费都会过去,这些话精准地传达了我的感受。《女朋友。男朋友》的前半部就是在讲青春的挥霍。然而人终究都会成长,那么,青春用力的烧过之后,它的余烬又是什么?导演不希望这一切只是灰飞烟灭,应该有一种小小的解答跟温暖,他希望希望观众看完《女朋友。男朋友》后,会感受到一种小小的幸福。就是在你经历了那么多光阴、浪费了那么多青春、挥霍了那么多眼泪之后;如果你愿意回头看,再出发到另外一个阶段,幸福就会在那个遥远的尽头等待你。挥霍也许必然,付出了代价,但至少该有点收获吧。
电影的前半段,导演让年轻人在学校里面搞叛变、在大学时搞学运,让他们看起来对每件事情都有意见跟热情,只因青春无敌。但当热情跟理想一旦跟私人对撞时,足以让他们分心跟妥协的,还是感情--时代再大,终究不敌内心那一份对归属感的渴望。所以导演让这些角色到了30多岁,不管穿得多光鲜,整个人生都呈现在一种混乱状态;对比之下,青春的冲动与热情才会被彰显出来,突显成长后的枯萎是多么残酷。只有残酷才能显现他们最后的幸福是多么珍贵,即便幸福是那样微小,都只是在呼应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压抑。
导演在片头借用了台南女中脱裤子抗议的真实事件,让世代的对比变得更明显。80年代的年轻人处在一个如同压力锅一般的年代,说不准哪个时候就会爆炸,所以他们用猛烈的方式去冲撞体制。虽然还是有限制,但年轻人早学会用幽默的方法抗议取代冲撞,他们用网络串连、用集体脱裤子等等用更有趣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