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属关系称谓

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谢谢。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1
非亲属关系称谓一般分为职务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一般称谓、代词称谓、年龄称谓等。如:
职务称谓:董事长、总经理、、科长、主任、大夫、律师、教授等;
姓名称谓:一般以姓或姓名加“总经理、先生、女士、夫人……”
职业称谓: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谓,如上尉、服务员、售票员等;
一般称谓:太太、女士、夫人、先生、师傅、同志等;
代词称谓: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它称谓;
年龄称谓: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来相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15
达林。内人
第3个回答  2013-06-15
朋友,知己,红颜等。。。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11
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它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人员的称谓语就是拟亲属称谓语。
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干亲、结义、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
拟亲属称谓有两类,一类叫“义亲”,另一类则完全是拟称。
  所谓“义亲”,通俗的说法叫“干亲”,也就是本来不是亲属的双方通过一定手续结成形式上的亲属关系。汉语中有不少称谓是反映这种关系的。如:
  义父:近现代又称“干爹”。这一称谓出现比较早,如北魏时《洛阳迦蓝记》就说有隐士赵逸,谎称自己是晋武帝(司马炎)时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解放前十里洋场的旧上海还很流行拜干爹干娘,俗称“拜过房爷”,“拜过房娘”;反之,又有“过房儿子”、“过房女儿”的称呼。
  结金兰:俗称结拜兄弟姐妹。金兰,出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吴录》:“张温英才瑰伟,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太平御览》)
  换帖子:交换彼此写有出生年月日的字帖,这是结拜兄弟姐妹时应有的手续,后遂用以指结拜兄弟姐妹。
  所谓“拟称”则又有不同,只是人们借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连任何形式上的手续都没有。旧社会帮派头领之间称兄道弟,邻里之间称呼“大伯”、“大娘”,小孩称呼不相识、不熟悉的成年男女为“叔叔”、“阿姨”等等,都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彼此之间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来互相或自称的社会方式,就是“拟亲属称谓”。实际上这也正是家族观念的延伸和扩大。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纳入到亲属的行列中,来表示恭敬、亲热、谦虚,是被称呼者感到尊重、喜爱、礼遇,这样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密切了相互间的关系,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法观念的淡化,亲缘纽带中介作用的削弱,人们之间的交往已不再拘泥于严格区分备份次序、名分尊卑的观念,对非亲缘关系的人的拟亲属称谓也打破了按年龄差距形成的辈分界限,对同一辈分的拟亲属称谓也趋向于不分长幼次序,如伯叔合并为“伯”,伯母婶娘合并为“大娘”。对女性的称呼也不再以男性为本体,如改称“嫂子”为“姐姐”,改称“伯母”为“阿姨”。而西方社会的一些称呼习惯在大城市里日益流行,如先生、女士、太太、夫人、小姐等。这种种变化也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变化,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也在发生巨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