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应如何更好的拓展北美洲市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8
前期:
一:做北美洲入境旅游客源的区际分析 。
二:做北美洲入境旅游客源的国别分析。
三:做北美洲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龄结构分析。
四:做北美洲入境旅游市场的出游动机分析。
五:做北美洲入境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分析。

后期:
一:积极开拓北美洲客源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做好北美洲入境市场细分开展差异化营销。
三:调整旅游供给,促进消费结构健康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和谐的旅游大环境。
第2个回答  2015-08-17
合各客源市场每年的实际客流量,可以认为各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相对差距变化不大,换句话说,即2001-2007年间各主要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性大致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因此以这一时段中任一年的客源市场客流量数据为样本来分析各客源市场重要性,都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等级结构。
三、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空间特征研究
(一)等级结构
在等级结构研究中,选取2007年入境旅游1-12月份数据。一般而言,对旅游市场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等级结构确定。为了更细致地描述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这里从时空二维视角开展研究,探讨旺季、平季和淡季不同季节中各旅游市场的等级结构。旅游市场季节以表1中“全部市场”的季节划分为准,即旺季为8月和10月,淡季为1月和2月,其余月份为平季。在旅游市场的选取上,考虑非洲国家客流总量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仅选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区域的31个客源国进行分析,具体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
在旅游市场等级结构划分中,选用客流量作为度量指标。依据中国旅游网提供的数据,入境旅游目的存在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等方面。由于会议/商务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占入境旅游总客流量的77%,因此在旅游市场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这两类旅游客流量作为两个变量,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各客源市场不同季节的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的平均值各自进行标准差标准化,然后在分层聚类中(Hierarchial Cluster Analysis),选择类内平均链锁法,运用欧氏距离测度观察单位间距离。最后对旺季、平季和淡季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指定类别数,其中旺季指定为8类,平季和淡季各指定为10类,以上类别数的确定是依据比较不同指定类别数下聚类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得出的。
由于一般将客源市场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三类,所以对现有的聚类分析结果需进行进一步评价。评价中选择会议/商务客流量、观光休闲客流量作为两个评价维度,同时采用标准差方法确定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经计算,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为:(1)会议/商务客流量:x<12050,12050≤x<44457,x≥44457;(2)观光休闲客流量:y<18/79,18179≤y<83287,y≥83287。评价过程中,当某个客源市场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处于不同档次时,依据较低档次确定该客源市场档次。最终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不同季节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发现从旺季到淡季,部分市场的等级有下降的趋势,如俄罗斯和美国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一级市场,但在淡季时则为二类市场,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二类市场,在淡季时则转变为三类市场。假如从各市场的等级稳定性来看,比较稳定的一级市场为日本和韩国,二级市场为马来西亚、英国、德国和法国,三级市场则为菲律宾、泰国、印尼、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挪威、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不稳定的市场包括俄罗斯、美国、印度、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为分析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成因,本文对各国人均GDP水平进行比较。一般来说,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对一国游客出游力有一定影响。这里以世界银行发布的《2005年国际比较计划》(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中的数据为准,对各国外旅游市场人均GDP水平高低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仍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指定聚类数K=3,并依据聚类结果中每一类均值的高低确定各国人均GDP水平所处的等级。结果显示,新加坡、挪威和美国的人均GDP水平最高,为第一等级;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第二等级;其余国家为第三等级。
对比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划分结果和各市场人均GDP水平,发现部分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高,但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上并未表现出与此相符的出游力,比较明显的有挪威、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虽其人均GDP水平位于一级或二级,但这些市场仅为二级或三级市场。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旅游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低,但其出游人数却位居一级和二级市场,如俄罗斯和马来西亚。

(二)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衡量旅游者地理来源在空间上的集中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接近100,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当各客源地的游客数量相等时,G
值为理想值,此时客源地分布分散,旅游地经营非常稳定。由于n=31,因此G的理想值为17.96。依据2007年各旅游市场的实际流量,计算出G=33.52。总体来看,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
(三)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
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即游客入境后在不同方向的流动情况。研究扩散结构对于把握入境后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善入境旅游目的地接待条件具有一定的意义。马耀峰等对中国入境后旅游客流的流向基本区域划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事实上,基本区域内部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接待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上存在差异,因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中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必要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对扩散结构开展研究。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现时性,此处主要选取2004-2007年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外国游客的数据,所选择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等31个扩散地。对以上各扩散地4年的外国游客接待量取平均值后,实行快速聚类法,指定K=3,对聚类结果按照各类平均接待人次的多少进行等级排序,最终确定的扩散结构为:(1)一级扩散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2)二级扩散地: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3)三级扩散地: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由扩散结构可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是外国游客入境后的主要流向。
依据引力模型,旅游客流量受客源地因素、目的地因素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距离影响。由于各扩散地属于旅游目的地,因此各扩散地的旅游吸引力会对入境客流量产生影响。为了分析旅游地吸引力对扩散结构形成的影响,此处以4A级旅游景点数目为吸引力度量指标,对各等级扩散地的景点数目进行统计并开展比较,以此分析扩散结构与目的地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依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4A级景点数据,本文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吸引力进行等级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同样实行快速聚类法,以景点数目为聚类变量,指定K=3,然后按照各类的平均景点数量,对分类结果进行排序,最后确定的扩散地吸引力等级为:(1)一类吸引地: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河北和辽宁;(2)二类吸引地:甘肃、重庆、广西、湖南、山东、北京、四川、安徽、云南、湖北和福建;(3)三类吸引地:新疆、青海、江西、上海、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海南、天津、宁夏、西藏和贵州。
对比扩散结构与扩散地吸引力等级发现,16处扩散地等级与其吸引力等级是一致的,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其他扩散地等级则与吸引力等级不一致,部分地区扩散地
第3个回答  2013-06-15
合各客源市场每年的实际客流量,可以认为各客源市场客流量的相对差距变化不大,换句话说,即2001-2007年间各主要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性大致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因此以这一时段中任一年的客源市场客流量数据为样本来分析各客源市场重要性,都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等级结构。
三、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空间特征研究
(一)等级结构
在等级结构研究中,选取2007年入境旅游1-12月份数据。一般而言,对旅游市场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等级结构确定。为了更细致地描述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这里从时空二维视角开展研究,探讨旺季、平季和淡季不同季节中各旅游市场的等级结构。旅游市场季节以表1中“全部市场”的季节划分为准,即旺季为8月和10月,淡季为1月和2月,其余月份为平季。在旅游市场的选取上,考虑非洲国家客流总量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仅选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区域的31个客源国进行分析,具体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
在旅游市场等级结构划分中,选用客流量作为度量指标。依据中国旅游网提供的数据,入境旅游目的存在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等方面。由于会议/商务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占入境旅游总客流量的77%,因此在旅游市场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这两类旅游客流量作为两个变量,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各客源市场不同季节的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的平均值各自进行标准差标准化,然后在分层聚类中(Hierarchial Cluster Analysis),选择类内平均链锁法,运用欧氏距离测度观察单位间距离。最后对旺季、平季和淡季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指定类别数,其中旺季指定为8类,平季和淡季各指定为10类,以上类别数的确定是依据比较不同指定类别数下聚类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得出的。
由于一般将客源市场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三类,所以对现有的聚类分析结果需进行进一步评价。评价中选择会议/商务客流量、观光休闲客流量作为两个评价维度,同时采用标准差方法确定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经计算,两个评价维度的三个档次为:(1)会议/商务客流量:x<12050,12050≤x<44457,x≥44457;(2)观光休闲客流量:y<18/79,18179≤y<83287,y≥83287。评价过程中,当某个客源市场会议/商务客流量和观光休闲客流量处于不同档次时,依据较低档次确定该客源市场档次。最终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不同季节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发现从旺季到淡季,部分市场的等级有下降的趋势,如俄罗斯和美国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一级市场,但在淡季时则为二类市场,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旺季和平季时为二类市场,在淡季时则转变为三类市场。假如从各市场的等级稳定性来看,比较稳定的一级市场为日本和韩国,二级市场为马来西亚、英国、德国和法国,三级市场则为菲律宾、泰国、印尼、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挪威、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不稳定的市场包括俄罗斯、美国、印度、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为分析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结构成因,本文对各国人均GDP水平进行比较。一般来说,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对一国游客出游力有一定影响。这里以世界银行发布的《2005年国际比较计划》(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中的数据为准,对各国外旅游市场人均GDP水平高低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仍采用快速样本聚类法,指定聚类数K=3,并依据聚类结果中每一类均值的高低确定各国人均GDP水平所处的等级。结果显示,新加坡、挪威和美国的人均GDP水平最高,为第一等级;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第二等级;其余国家为第三等级。
对比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等级划分结果和各市场人均GDP水平,发现部分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高,但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上并未表现出与此相符的出游力,比较明显的有挪威、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和新西兰,虽其人均GDP水平位于一级或二级,但这些市场仅为二级或三级市场。与此相反的是,部分旅游市场虽然人均GDP水平较低,但其出游人数却位居一级和二级市场,如俄罗斯和马来西亚。

(二)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衡量旅游者地理来源在空间上的集中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接近100,游客来源越集中,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当各客源地的游客数量相等时,G
值为理想值,此时客源地分布分散,旅游地经营非常稳定。由于n=31,因此G的理想值为17.96。依据2007年各旅游市场的实际流量,计算出G=33.52。总体来看,入境旅游外国市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
(三)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
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即游客入境后在不同方向的流动情况。研究扩散结构对于把握入境后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善入境旅游目的地接待条件具有一定的意义。马耀峰等对中国入境后旅游客流的流向基本区域划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事实上,基本区域内部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接待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上存在差异,因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入境旅游客流扩散结构中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必要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对扩散结构开展研究。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现时性,此处主要选取2004-2007年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接待外国游客的数据,所选择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等31个扩散地。对以上各扩散地4年的外国游客接待量取平均值后,实行快速聚类法,指定K=3,对聚类结果按照各类平均接待人次的多少进行等级排序,最终确定的扩散结构为:(1)一级扩散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2)二级扩散地: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3)三级扩散地:山西、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由扩散结构可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是外国游客入境后的主要流向。
依据引力模型,旅游客流量受客源地因素、目的地因素以及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距离影响。由于各扩散地属于旅游目的地,因此各扩散地的旅游吸引力会对入境客流量产生影响。为了分析旅游地吸引力对扩散结构形成的影响,此处以4A级旅游景点数目为吸引力度量指标,对各等级扩散地的景点数目进行统计并开展比较,以此分析扩散结构与目的地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依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4A级景点数据,本文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吸引力进行等级排序。在排序过程中,同样实行快速聚类法,以景点数目为聚类变量,指定K=3,然后按照各类的平均景点数量,对分类结果进行排序,最后确定的扩散地吸引力等级为:(1)一类吸引地: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河北和辽宁;(2)二类吸引地:甘肃、重庆、广西、湖南、山东、北京、四川、安徽、云南、湖北和福建;(3)三类吸引地:新疆、青海、江西、上海、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海南、天津、宁夏、西藏和贵州。
对比扩散结构与扩散地吸引力等级发现,16处扩散地等级与其吸引力等级是一致的,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其他扩散地等级则与吸引力等级不一致,部分地区扩散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