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珠单抗注射液的临床试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6

药效动力学性质本品是一种人源化的重组单克隆抗体片段(Fab),靶向抑制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它与VEGG-A亚型(即VEGF110、VEGF121、VEGF165)以较高的亲和力,从而抑制了VEGF-A与其受体VEGFR-1和VEGFR-2的结合。VEGFA与其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增加血管渗漏,所有这些被认为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进展相关。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进行的三项随机、双盲、假注射*或阳性对照的研究,评估了本品治疗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总计1,323名病人(879名本品治疗组和444名对照组)入组至这三个临床Ⅲ期试验中。在研究FVF2598g(MARINA)中,轻微典型性或隐匿型不含典型性CNV患者每月接受本品0.3mg或0.5mg或假注射的玻璃体内注射。总计716名患者入组此研究(假注射治疗组238名;本品0.3mg组238名;本品0.5mg组240名)。获得了24个月的研究数据。在研究FVF2587g(ANCHOR),典型性为主型CNV病变的患者接受:1)每月玻璃体内0.3mg本品注射与假PDT治疗;2)每月玻璃体内0.5mg本品注射与假PDT治疗;或者3)假注射玻璃体内注射与活性的维替泊芬PDT治疗。本品首次注射后,同时给予假注射*的或活性的维替泊芬PDT治疗,之后如果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受试眼中血管渗漏持续存在或复方,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治疗。总计423名患者入组此研究(假注射治疗组143名;)本品0.3mg组140名;本品0.5mg组140名)。获得至24个月的研究数据。在两项研究中,最初的有效性观察指标为维持视力的患者比例,定义为第12个月时与基线相比视力下降小于15个字母。几乎所有(约95%)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保持了视力。34%至40%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视力改善,定义为在第12个月,视力增加15个字母或以上。病变大小对结果无显著的影响。详细结果列于下表。 在MARINA和ANCHOR研究中,第12个月时,0.5mg雷珠单抗治疗组中观察到视力改善的同时,亦伴随了患者报告受益(以国立眼科研究所视功能调查问卷(VFQ-25)评分作为评价)。0.5mg雷珠单抗和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的p-值范围为0.009至<0.0001。两项试验的结果显示,继续雷珠单抗治疗对于在治疗第一年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5个字母或以上的患者也有益。对于使用本品治疗超过36个月而言,尚未开展研究。研究FVF3192g(PIER)为一项随机、双盲、假注射对照研究,目的是评价本品在所有类型的新生血管AMD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在前三月内每月一次接受0.3mg(n=60)或0.5mg本品(n=61)玻璃体内注射或者玻璃体内假注射(n=63),之后每三月给药一次。从第14个月开始,允许假注射的患者改为接受雷珠单抗治疗,从第19个月开始,可能进行更频繁的治疗。在PIER研究中,本品治疗的患者平均接受了10次治疗。主要疗效终点为:相对于基线值,治疗第12个月时视力的平均改变。在最初的视力增加之后(每月一次给药后),在每三个月给药一次期间患者视力普遍出现下降,在第12个月回到基线值,且在第24个月时大部分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82%)保持这一疗效。有些患者在一年假注射治疗后改为接受雷珠单抗治疗,其用药情况表明,早期使用雷珠单抗或许能更好地维持视力。在32位患者中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研究(PROTECT),随访期为9个月,评价了维替泊芬PDT和0.5mg雷珠单抗同一天给药的安全性。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初始治疗后眼内炎症的发生率为6.3%(2/32)。研究FVF3689g(SAILOR)为一项临床Ⅲb期,单盲、一年期多中心研究,在之前未经治疗和经治疗的AMD继发CNV受试者中进行。主要研究目标是评估接受12个月治疗的受试者中,眼部和非眼部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378名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每月一次玻璃体内0.3mg或0.5mg本品治疗连续三个月,之后按需再治疗,频率不超过每月一次。总体而言,两个剂量组之间没有观察到眼部和非眼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不平衡。统计学分析没有显示0.5mg组卒中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各自的卒中总体发生率的95%置信区间较宽(0.3mg组为0.3%至1.3%,相比0.5mg组为0.7%至2.0%)。两个给药组中发生卒中的患者数量均较小,不能得出结论(或排除)治疗组之间的卒中率确实有差异。卒中率的差异在具有已知卒中风险因子的患者,包括既往卒中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患者中更大。*假注射对照操作为使用与本品玻璃体内注射相同的方式进行麻醉,然后使用无针头的注射器顶部压向结膜,并推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