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火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火柴,因为是舶来品,所以过去叫“洋火”,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氧化剂)、MnO2(催化剂)[6]和S(易燃物)等。当两者摩擦时,因摩擦产生的热使与KClO3等接触的红磷发火,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

      在这个做饭用燃气、吸烟用火机的电气化时代,提起“火柴”二字,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此为何物,前几年在某些宾馆的客房里还有装饰精美的火柴,我真不知道作何用途,最近几年就连这样的火柴也见不到了。

      笔者最初认识火柴,是刚刚懂事的时候在老家的厨房里跟着母亲做饭烧水时的记忆,后来上学认字了,才知道火柴盒上的两个大字是“益都”,至于益都在哪里,是想不到的,除了火柴盒上的字,对它毫无概念。后来上大学,要到青州火车站坐火车学校所在城市,才知道原来这里就是益都啊,益都县1986年撤县划市,老街老巷的很多匾牌上还残留着“益都”字样。若干年过去了,工作单位频繁改制,工作岗位经常调整的我,竟然来到青州工作了,与当地的同事谈起益都火柴,不省唏嘘。上网查了一下“益都火柴”的历史,不得了,今年恰是百年诞辰啊!只是听说,后来生活中的确不需要火柴了,益都火柴厂也就成了历史了。下面是有关益都火柴厂的资料。

      民国初年,青岛“胶澳公司”老板伙同买办来益都(青州)视察完西河滩发电厂后,又与东店杨、斗两家签订了卖地协议,准备在此建“火柴厂”,谁知刚铺下盘子运进设备,世界大战一战,德国战败,德国老板回国这工程一搁就是两年。1920年西街的刘敬亭(据说此人不但善经营,武功还十分了得。为此人们又叫他“刘四楞”),西河滩的史绍周等人商议集资银10.4万元,借机复建“东益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为“地方国营新益火柴厂”),1921年正式投产。后虽因“匪患”、“战乱”之故厂子时开时停,但那时的益都终究有了自己的“洋火公司”(火柴厂),刚建国的山东全省只有青岛、济南、青州三个火柴厂(后为五个),但益都投产还早于济南好几个月。

    建国初山东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有不少县几乎是一穷二白,可说是连颗镙丝钉都不能生产,然而那时的青州400人以上的厂子就有烟厂、酒厂、火柴厂、矿山机械厂(阀门厂)等五六个。较之当今虽相差甚远,但高效稳定的经济效益使得那时的周边各县望之莫及,青州被誉为“小鞍山”。今天上述企业虽然有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可青州人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年代它们曾为青州发展做过的重大贡献。

      因青州曾是“华东局”和“山东省委”的驻地,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国家把散落在鲁中一带的小火柴厂一块合到了青州火柴厂。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企业的产、供、销都有国家按排,青岛西、济南东、临沂北、黄河以南,按每户每月两封火柴下达当月的生产任务,国家统一按排调拨原材料。特别指出:生产火柴的氯酸钾、赤磷、硝等化工原料属爆炸品,解放前历届政权都对它实行了严管,益都县国民党县长杨九五让北城的“旗兵团”(满洲军营)抽人负责火柴厂的警卫。日伪时期驻火车站的鬼子“河野部队”(老火车站西,拍“南征北战”时的“将军庙”火车站)也对该厂实施了监管。刚解放时城区老人可能还记的,每天早上从南城北门里出来一队全副武装的解放军(那时还没有专职的公安服)到火柴厂去换班警戒。这说明新中国对这些爆炸原料也相当敏感。如购买这些原料需省公安厅批准方可经营,该规定一度使火柴极为紧张,当时人们开玩笑说好像又要回到火石火廉“钻木取火”的年代。“缺者为贵”,那时若有事拿两封火柴使可走过门子和答个人情。

  改革开放后,周边各县都有了同类型的企业,如“化肥厂”、“农修厂”,唯独火柴厂在鲁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管淄博、潍坊,还是临沂、东营每月必需来青州起火柴。人们在谈话时一说到火柴自然联想到青州,无意中这火柴厂成了青州一个独特,靓丽的品牌和名片。我们国家(轻工部)的火柴业在全国有四大基地,东北的沾河、东方红“佳木斯”等林场,是火柴国拨木材基地;上海是火柴刀具基地,武汉是“火柴机械”研制基地;青州是尖端火柴生产基地,它先后研制生产了“全纸火柴”、“腊梗火柴”、无梗火柴和军用的防风、防水和焊接火柴。并为各项产品,各道工序制定了“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一块入档。在80年代初的全国火柴质量评比中,益都火柴被轻工部评为第二名,后来因多种因素,这个与我党同龄、为青州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厂子于1997年7月份宣告破产。在原厂址上为潍坊市粮库(原省粮库)一排排仓房所取代,这青州火柴厂也就成为了历史名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