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农村老人去世,以前乡亲都去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在十几年前,农村里乡里乡亲还是和睦的,无论是谁家盖房子,都会惊动半个村庄,乡亲们总是恰到好处的去主家帮忙,不是为了一口吃的,而是去还那个情分。

还是在以前的时候,而农村里如果发生了白事,这在村子里来说可是头等大事,在这事情上,村里的小家族人是忙不开的,因此大多数村民们都会乐意的去帮忙的,他们有的记账,有的安排桌子,还有的抬棺材,而大部分村民则是拿着纸和钱去,奉上一点心意。

时过迁境,于十几年农村里的隆重“白事”相比,这几年却变得淡化了许多,而现在农村里,在白事上帮忙的人却少了,除了自己的家族外,一些村里的外人也只是去几个老人,一些年轻人也不在凑合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前的时候,农村老人去世,乡亲们都去帮忙,可是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呢?李子来回答。

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子认为:
第一,现在村民们都是以经济为主,帮忙为辅了,除了必须要做的,其他的变得漠不关心。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赚钱的重要性,而民们为了赚钱,村民们也渐渐的从农村走出了城市。在城里里打工,有技术的村民一天可以赚200多元,如果在村子里是没有钱可以赚的。

而正是因为如此,村里出了白事,只要不是自己的家族,在城里打工的村民们是不回到村庄里去帮忙的,况且回到村里除了车费油钱外,还耽误一天的时间,而一天可以赚200多元的。因此之下,现在很多村民在村子里出了白事,是回家帮忙的。

第二,现在年轻人不会做,不愿意做这事。
以前的时候,在村子里家族是很大的,还有村子里几个家族进行联姻,这样就形成了,一家有事家家帮忙的局面。但是现在来看,很多年轻人也是走出乡村,来到城市里发展,而村子里浓浓的乡亲味也变得逐渐平淡了下来。

而现在80后,90后渐渐成为了村子的主力军,可是来看现在的80、90后也不愿意参与这种事情的,除了必须要做的外,他们宁愿意工作,上网也不愿意帮忙,只好留下村里的一些老人来主持这件事。因此来说,现在没有人帮忙也是比较正常的。

那么以后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 社会 是在发展的,以前的农村中出了公事,有半个村庄的人帮忙也是正常的。而现在村里出了公事,没有帮忙的也是比较正常的,不过农村里一个家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来说只要家族团结,不搞分裂,处在这事情上还是可以办的。不过帮忙的人要少了很多。而在邻市,一些殡葬一条龙的服务也出现了,而主家只要能多花钱,这事情还是办的很好的,不过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只有家族比较小的人这么做。

所以来说,无论是怎么做,在未来村里有公事,村里帮忙的人变得少了这是事实,而这也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来说,一定要面对现实,毕竟现在的公事有繁变简单也是符合实际的。

你就是一个白痴!乍一看你用自己村的两条事件来展开论题,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可事实上完全是瞎说八道!

我也用一个事实说说我的看法吧:

我老婆是去年九月病逝的。当时确实是家族以及邻居们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地打工。

在医院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顾虑,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我还真的有些犯了难。大家都在外地赚钱养家,这个事该怎么办呢?后来族人们商量的时候我就说:年轻人都在外奔波劳碌,找到一个工作也是不容易的,干脆就不通知他们了,咱们多想想办法,简单的把这个事办了就可以了。他们也没有当面反对,就说是依我说的办就是!具体的怎么办这个事不让我再费心。可是到了最后事情的结果真的是让我吃惊和意外啊!我家的这个事情办得不但不简单,而且还相当的隆重!几乎是超越了村里以前的所有的殡事的规模。村子的三分之二的大路上摆满了一百几十个电子门和空飘悼词

到了正式办事的时候,更令我意外的事情出现了,家族里在外面打工的子侄们差不多都是夫妻两个人同时回来的。二十几对啊!我也不清楚是谁通知了他们。感动啊!想想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吧!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们(可以说是过去的那种“结拜兄弟”),也都全部从外地赶了回来。并且在帮忙的过程中都抢着干那些比较累和脏的活。又是感动啊!

第三就是我们村里的邻居们,有三十多个人过来帮忙的,也令我从心底里感动啊!

这就是我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就你所说的那两个事情,我感觉就是:

第一那两个家庭的人平日里对别人家的事情大概是不够热心,以致于到了自己家有事的时候,别人也略显冷漠罢了!

第二就是这两家的家族人口确实少,再加上没有什么朋友吧!

所以我觉得为人一世,要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简单的说就是平日里你帮人人,有事的时候就会是人人帮你!这里没有什么奥秘,生活本来就是这么简单的!

一点拙见,还望大家理解!

农村老人去世以前都是乡亲帮忙,现在没人帮忙了,以后怎么办?

有山靠山,无山独立啊。我们这就有人这么做的,这件事已经很久很久了,是谁我就不说了,他家老人去世后,就把去世的老人背到山里,然后装进木箱子埋了,我认为这样没毛病啊,也没请人吃饭,也没找人帮忙,还能尽快回到家该干啥干啥,薄葬不要紧,只要能做到厚养就行了。

如果你很有钱,还要面子,你认为大哭显的排场孝顺,你可以雇人哭,雇吹鼓手、乐队都行;既然花钱能办到的事儿,抬抬扛扛靠卖力气扛死尸的人不有的是吗?这还叫事儿啊。

但是老人在时你没厚养,你办的丧事即使惊天地、泣鬼神,那也是虚伪,这叫花钱遮人耳目,是一种骗,更是自骗!

如果没有乡亲帮忙,那么丧葬公司就会应运而生,服务套路跟婚纱影楼相似,全程上下一条龙服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现在钱这么难赚,有一条好门路不都抢着干哪,这你不用担心,把钱准备好就行了。

难道119医院急救车来拉人,不一定全是靠乡亲帮忙吧,还可以有护工啊。

比如乡亲之间互相帮忙也好,礼尚往来也好,你帮了我,我没去帮你,或者是我给你随礼了,我有事你没到没给我随礼钱,互相表面上看着和气,但是心里对你百分之百有成见,其实压在心里的怒火不是好现像。这其中有人情成份在里面,也是有弊端的。

比如你朋友家有一天办红白事儿,那一天即使有天大的事儿人到最好,说明给面子,人不到钱到也行,说的过去,但是你那一天因为还不起礼去不了了,你说人也没去钱也没到,你还好意思见你这朋友吗?你来我往的人际关系想要处好得长点心。

而雇人只是讨价还价,不用搭人情,就是花钱的事儿,常常人情比钱贵,人情常常是搭不完的,而雇人儿就一次性一了百了,不用弄你来我往你欠我我又欠你的人情。

但是农村很多人陷入到互相帮忙、礼尚往来的人情网里了,既如藕断丝连;又如同一团乱线绳,用钝剪子去剪,剪不断,理还乱,农村家有老人去世,那么是你怎么办?

我们农村老人去世,统称“办后事”,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年轻”的,不超过73岁去世,叫“哀丧”,84岁以上去世老人,称为“喜丧”。但不管那种“丧”,举办的都很隆重。

老人咽气了,根据季节决定“开门”时间,所谓“开门”,就是接受亲友吊唁、焚烧纸钱。死亡的老人,不能睡床上,长子家客厅打上“铺”,也就是用麦草或稻草打铺,铺上毛边芦苇席子或竹席,老人头冲西南脚踹东北,放置铺上。这样不是一定的,如果房门朝北,那么老头的头,总是冲正门。

死者以黄表纸覆面,头前放一只大陶盆,再放一盏“长明灯”。陶盆,又叫老盆(老,音劳,第一声),亲友来看望,往往买一只花圈或花篮,带几刀黄表纸,磕四个头。客人磕头,死者身边必须有长子或长孙回礼,所谓回礼,就也随着亲友磕头,冲着磕头者也磕四个头。带来的黄表纸,也是放在老盆里,分批次焚烧。所谓长明灯,就是一只吃饭晚,半碗素油(菜籽油),棉花捻一根灯芯点着。房门,也是用草苫子吊起来,总之不能直接大开房门。

接下来是酬客,所有亲友请来开席,席间,“大支”(主家请来的大总管)还要拉着孝子到席前叩拜,表示谢意。

然后就是装敛,夜里至亲的亲人围坐在棺椁两边,静静的坐着。第二天天亮了,“孝子”要跪请“举重”者。抬棺下地掩埋的,我们这里叫做“举重”,一般八个人一组 。举重手也不是随便做的,得儿女双全才有“资格”。不过,后来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一个男孩的也能将就。

我们这里丧葬习俗比较奇特,带孝就能看出。老人去世了,不过家族多大,不管几代人,从带孝就能看出和死者什么关系。

掩埋逝者之前,还要写上灵牌“迁移户口”,到土地庙前,一家亲人都围着转三圈,烧纸钱,敬奉贡品,祝祷一番,全体三叩首。由此可见,迁移户口多难了。

然后在进行“路典”,一般在村头岔路口进行,老人“户口迁移”了,再送一程。

现在农村基本上年轻一点都外出打工了,全村人帮忙办理红白事的“热闹”场景不多见了,农村老人去世怎么办?还是有办法的,婚礼有司仪,丧礼也有。举重手找不到怎么办?雇佣挖机。棺材不需要人力抬,挖机搞定。挖坑也不用人工了,挖机几分钟搞定。

农村人还是厚道的,不管损毁了谁家的庄稼,从没有为丧葬老人闹矛盾的,哪怕两家是仇人,死者为尊,在我们农村充分体现出来。

眼下正值特殊时期,病毒正在四处蔓延,这等情况之下,一切丧事都应该从简办理。哪怕在这时候,想要大操大办,政府也是不会允许的。因此,此时农村老人过世,没有人来帮忙,也不要过于气愤,这是因为情况特殊。试问,谁敢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忙?

钟南山院士屡屡强调,眼下正是对抗病毒的关键时刻,大家应该多多待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因此,若是此时大家聚集扎堆,那么必然会出现功亏一篑的局面。农村老人在此时过世,也只能一切从简。

在年后,我们镇也是有老人突然过世了,镇子上立马就派来了干部,将老人的遗体运去火化了,然后由几个至亲陪同着上山安葬。全程都冷冷清清的,城里的亲人哪怕想来,也是没有办法。因此只能打个电话表示安慰。

既然老人已经过世了,那么就先入土为安,等到清明或者一周年的时候再补办一下,也算是一种替代方式,相信大家也是能理解的。

现在的农村人关系淡薄,多数人都是互相看笑话,以前的人情关系根本不讲每天赚多少钱,在互相帮忙期间只要吃上饭填饱肚子就可以了,现在的 社会 不同,都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1980年那个年代啥都便宜,如今的 社会 买啥都贵,农村人种粮食不赚钱,壮年老力外出打工,现实的 社会 说个媳妇,买套房子,买辆轿车,拿个彩礼,办个结婚宴席哪样不花钱,所以农村的老人去世帮忙的人越来越少,多数都是把钱看的太重要了,也是 社会 的形势逼的吧!人不缺钱谁愿意外地打工受罪?生活在这个世界没钱谁看得起你,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就是现实的 社会 ,以后的人情关系一代不如一代,所以说2020年不是平凡的一年,以前人穷人帮人,现在人富人害人,唉!---唉!---唉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农村老人去世下葬送殡挖坑,只要有钱就能使鬼推磨,送殡下葬农村都是用升降架,挖坑都用挖掘机,吃饭坐席饭店带人端盘子,不知道你们村咋办的,评论下方互相交流一下吧!

这个问题就不用操心了!

我们村只有6户人家,上个月有一位九十高龄老人去世了,丧礼办得就非常的热闹和浓重,根本就不会出现那种没有人帮忙的情况。

老人的子子孙孙虽然大多数都在上海工作,但是整个家族得知老人病重要去世的消息,全部停下了手上的工作,连夜开车从上海回来乡下,看老人最后一眼,并给老人办丧事。

村里原本也只剩下四个人在家种田养鸡,但是老人过世的事让大部分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人们都赶了回来,哪怕仅仅在丧主家里待上一两个小时,大家也都还是抽出时间到现场来了。

在农村,都还有很重的送礼习俗,家家的喜事丧事都有很多的人前来参与,只要你能跟着大家的节奏走,多年以后,农村的习俗都不会改变。

等到真有那么一天,大家都不再重视隔壁左右的邻居,不再重视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情,不再愿意参加农村的葬礼,农村也一样会有丧葬一条龙的服务迅速覆盖,这个 社会 总有人擅长发现商机,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便利。

以前老人去世,事主放鞭炮 ,通知队长,由队长通知每家每户,只要有人在家,都会前去帮忙,如果有些外出务工,那时候没有电话通知不到,也不会去计较某人没来,

前几年,由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家乡剩下的都是老者和小孩,有老人去世,主人家理解在外打工,来回奔波麻烦,就不通知了,什么事都请工人完成,时间久了成了一种习惯,

有人看到这是一个好的商机,开始组织一帮人,专业为老人去世,打理一切,现在我们家乡只要主人一个电话,什么事情都会办得清清楚楚,一条龙服务,主人只给钱就行,这样也好,不欠谁的人情,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记得我的曾祖母去世时,我们那个小小的村庄全部出动,跑腿的跑腿,帮厨的帮厨,采购的采购,把我家的人全部“晾”到一边。

在我们老家,只要谁家有红白喜事,是会全湾出动的,显得热闹和隆重。后来在影视中看到豪门大族操办红白喜事,我就会想起曾祖母的葬礼,本来出自贫寒家庭,却享受不凡的礼遇。

后来我的伯父去世,情况就不一样,虽然还是在家的人都去帮忙,但是少见青壮年,他们都到外地打工了。轻活是不缺人手的,但是抬棺的“八仙”怎么也选不出人来。还是几位深明事理的长辈解围,他们叫回在武汉打工的儿子,把我的伯父热热闹闹送上山。

在农村,至今仍然沿袭互相帮寸的传统,由于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壮年基本都外出了,在操办老人丧礼上,一些比较重的体力活就找不出合适的人干。我的远房堂弟宝才说得好,他的父亲去世,大家都去帮忙,遇到湾子里有红白喜事,他必须帮一把,不然对不起父老乡亲。我的伯父去世,他停工三天,损失1000多元。

提问的朋友问,农村老人去世,现在没人帮了,以后怎么办?依我看,现在不是没人愿意帮,而是条件限制使然。如果上升到对今后的担忧,就更是没有必要。老人去世,宗亲是会到场的,如果还需要人手,湾子里其他人也会搭把手,谁都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大家都能理解,知道该如何做。

在春节期间,村里就有两个老人相继去世了。因为农夫的村子并不大,再加上很多的年轻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所以在办喜事的时候,人手方面真的有点不足。最棘手的是就连轿夫也是到处打电话,让村里的很多在城里的年轻人都赶回来,才把老人送上山。对此现象,村里很多的老人都是连连摇头。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农夫所在的村子里存在,在其他的很多农村里也是如此。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在附近有些小村子,因为大量年轻人在外地务工了,不仅办红喜事都是承包给了专业的服务团队,而且就连白喜事也有团队承包了,他们能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就连送殡这些也能承包,只要主人家付钱就行。那为什么以前村里老人去世,大家都去帮忙,而现在一些年轻的都不愿意去帮忙了呢?村里老人们总结了几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人情味淡了。在过去如果谁家里办喜事了,像红喜事本家族的成员都会积极主动来帮忙,而白红喜事几乎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来帮忙,并且还是不计报酬的那种。当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大家互帮互助。那是因为在当时大家都是在村子里围着一亩三分地转,很少外出打工。所以村里人也是比较和睦、团结的,并且有着互帮互助的美好传统,一旦遇到谁家有事情了,就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可是现在年轻人常年在外地,一年也在村里待不了几天,见面的机会也的少之又少。就算是见面了,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这样因为联系少了,感情就淡了,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感情可言了。有些人常年在外,就连村中一些老人都不认识了,让他们去给过世的老人帮忙,多少会有点犹豫。

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压力比较大,时间比较紧,来帮忙会耽误挣钱。在过去农民都是在村里干活,去给别人帮忙也耽误不了多少事情,只是推迟而已。可是现在都是在外地打工,不仅来回需要车费,而且一天的工资也是数百元。而办白喜事一般要好几天的时间,再加上来回路上所耽误的时间,如此算下来差不多要五六天了,几千块钱就没有了。所以,有些年轻人会怕麻烦而不愿意回来,除非是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才会过段回来。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人家比较的自私,在村子里别人家里有喜事了不愿意去帮忙,那轮到自家了,村里人也就不愿意来帮忙了。因为大家都不傻,我家有事情了,你不帮我,我又凭什么帮助你家呢?在农夫村里曾有一户人家,常年在外地,村里什么事情都不参与,有老人去世请他帮忙都是拒绝。后来他家有亲人去世了,别人也都不愿意去帮忙。没有办法是在主事人带领下,一家一家跪着去请。村里人也秉着“死者为大”,乡里乡亲的最后才肯帮忙。

其实,谁家都有老人,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你不去帮助别人,到时候你家有事情了也不要指望别人来帮助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