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如何正确饮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12-28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对人的影响极大,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期。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此时进补可发挥最大效应,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冬至时节的进补食谱择优介绍如下。
1.菜肴类进补食谱(1)五香牛肉【原料】牛肉2500克,食盐90克,白糖24克,红酱油60克,姜块2块,葱结3只,料酒、茴香、桂皮、红米汁各适量。
【制作】选用牛肘子部位的全瘦肉,先按肌肉纤维用刀直切开后,切成500克左右的块,然后用刀根戳出一排排刀洞,四面戳到。板上先撤上少许食盐,将肉块放在上面反复推擦,擦至盐粒溶化(俗称出汗),然后放在缸内腌3~4天(夏季腌一天),经过多次翻动,腌至肉红、硬、香;将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滚(水要多),投入肉块,上下翻动几次,捞出刷洗干净;在锅底先放锅垫,垫上放牛肉块,加入茴香,桂皮、葱结、姜块、料酒、白糖、酱油和红米汁,在大火上烧滚,至牛肉变红色时,再加入白汤淹没牛肉,放入适量食盐,试味后,加盖烧至沸滚,再移小火上焖煮2小时左右,等用筷子能戳进牛肉时,捞出,冷透后,按其肌肉纤维横向切片即成。
【功效】滋补肾阴,补血益气。
(2)芪杞炖乳鸽【原料】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鸽1只。
【制作】将乳鸽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和内脏,洗净,放入炖蛊内,加水适量,再加入黄芪和枸杞子。将盛鸽和药的盅放入锅内,隔水炖熟即成。
(3)牛膝蹄筋【原料】牛膝10克,猪蹄筋100克,鸡肉500克,火腿50克,蘑菇25克,胡椒5克,味精5克,绍酒30克,生姜10克,葱10克,食盐5克,清汤适量。
【制作】将牛膝洗净浸润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适量,上笼蒸约4小时,待蹄筋酥软时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时,剥去外层筋膜,洗净;火腿洗净后,切成丝;蘑菇水发后,切成丝;生姜、葱洗净后,切成姜片、葱段。
将发胀后的蹄筋切成节,鸡肉剁成2厘米的方块。将蹄筋、鸡肉放入蒸碗内,把牛膝片摆在鸡肉的面上,火腿丝和蘑菇丝调合匀后,撒在周围;姜片、葱段放入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绍酒、食盐、清汤,调好汤味,灌入蒸碗中,上笼蒸约3小时,待蹄筋熟烂后,立即出笼,拣去姜片、葱节,再调味后即成。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4)玫瑰烤羊心【原料】羊心1个,藏红花6克,鲜玫瑰花50克或无糖玫瑰酱15克,食盐适量。
【制作】羊心切片备用。鲜玫瑰花捣烂取汁,放入小沙锅内,加清水适量、藏红花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煮15分钟浓缩取汁备用。羊心串成串,醮上玫瑰、红花汁,在火上反复翻烤至羊心熟透即可食用。
【功效】补心解郁。
2.汤羹类进补食谱(1)粟米龙眼粥【原料】粟米100克,龙眼肉15克,粳米50克。
【制作】将粟米淘洗干净,粳米淘洗干净,龙眼肉去杂质。
将粟米、梗米、龙眼肉同放锅内,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即成。
【功效】补心肾,益腰膝。
(2)大麦汤(温)
【原料】草火1个,羊肉200克,大麦仁500克,食盐适量。
【制作】将羊肉洗净;大麦仁用开水淘洗净,备用。将大麦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熟。
将羊肉、草果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熬煮2小时,然后将羊肉、草果捞起,将汤与大麦仁粥合并,再用文火炖熬熟透。
将羊肉切成小块,放入大麦汤内,加盐少许,调匀,即可食用。
【功效】温中下气,暖脾胃,破冷气,去腹胀。
(3)鸡汁粥【原料】母鸡一只,粳米50克。
【制作】将母鸡宰杀后,除去毛桩、内肌,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45分钟,将鸡捞起,留鸡汤,打去油,即成鸡汁。
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鸡汁,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5分钟即成。
【功效】滋补气血,安养五脏。
(4)羊肉粥【原料】羊肉100克黄芪25克,红参5克(或用党参50克)茯苓5克,大枣7枚,粳米50克。
【制作】先将羊肉去脂皮细切,留出一半。另取羊肉一半,与黄芪、红参、茯苓、大枣,加适量水煮,去渣,取汁,人粳米煮粥。临熟时将留取羊肉加人,肉熟,再入盐少许,即可服食。
【功效】补气益血,健脾温肾。
(5)麻雀葱花粥【原料】麻雀3~4只。
【制作】麻雀炒熟,加大米150克,水适量,共煮成粥,最后放入葱花20克,米酒少许,加油盐调味,1日内分2次食用。
【功效】温补肾阳。
3.饮料类进补食谱(1)鲜奶玉液【原料】牛奶200克,生核桃仁45克,炸核桃仁80克,粳米60克,白糖12克。
【制作】将粳米洗净后用水浸泡1小时捞起,滤干水分,和生核桃仁、炸核桃仁、牛奶、清水拌匀磨细,再过滤。锅内注入清水烧沸,加入白糖,待全溶化后,过滤去渣再烧沸,将滤液慢慢倒入锅内,搅匀烧沸即成。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2)腽肭脐酒【原料】腽肭脐30~50克,白酒500克。
【制作】将腽肭脐洗净,切成小块,用纱布袋装,扎紧口,放入盛酒的瓶中,浸泡1星期即可。
【功效】温肾壮阳。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饮。
附:冬至的饮食习俗:吃饺子、馄饨和汤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冬至这天,我国最普遍的食俗便是吃饺子。吃水饺的历史要追溯到汉末。当时河南南阳出了个“医神”张仲景。他原来在长沙居官,告老还乡时,正逢腊月。张仲景见到整天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体的穷人,面对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冬至那天,他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盘起火灶,专门熬一种“去寒娇耳汤”,舍给穷人们喝,治疗耳朵的冻伤。这种药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合煮而成的。人们喝了汤,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称作“娇耳”(有的写作“矫耳”、“胶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每人两只。喝汤吃“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暖,两耳起热,治好并保住了冻坏的耳朵。后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日久成俗,“娇耳”也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我国南方有些地区冬至的食俗是吃馄饨和汤圆。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人叫“云吞”,因其煮熟后像荷包蛋,为混沌初开,故名“馄饨”。据民间传说,春秋时昊王夫差沉湎于歌舞酒色,某年冬至设宴,嫌肉食腻肥,很不高兴。西施乃用面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内裹少许肉糜,滚水一氽之后,随即捞起,加入汤汁,进献夫差。夫差食之赞不绝口,问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后、馄饨这一美味就逐渐传至民间。虽然人们平日也偶尔吃吃馄饨,但冬至那天却人人都要品尝一碗,不单是纪念西施的创造,还为了庆贺冬至的“一阳出生”。宋人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当时杭州冬至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可见在宋朝,杭州的人们已经有冬至吃馄饨和以锟饨祭祖的风俗。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襄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汤圆是南方普遍流传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称团子、团圆子、丸子、圆子、冬至圆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儿。古诗有“家家捣米做团圆,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圃子是圆的,可相争“阳圆”,所以,冬至吃圆子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
关于吃圆子的由来,在浙江南部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入深涧,不能脱险,就采摘状如汤圆的野生之物“黄精姜”来充饥,才免饿死。十几年后,樵夫遍体长了毛,身轻若燕,竟然飞回家里,但已经不会说话了,给他米饭也不吃。家里人就为他做了糯米汤圆,他一见汤圆,以为是黄精姜,就吃起来。后来慢慢恢复了本性;在冬至日竟开口与家人说话了。从此便有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我国台湾冬至也吃汤圆,并且要做成红、白两种颜色。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
第2个回答  2021-12-28
由于人有体质的区分,所以在不清楚自己是热体质还是寒体质之时,不要盲目采取进补,比如吃狗肉羊肉这些大阳之物,有些人体质受不了,就会出问题。

所以,有需要改善身体情况,必须要经过医生的具体辨证来。

那么下面要说几点简单的生活小细节,能帮到大家在冬天做好饮食生活:

1、少吃油炸、烧烤、辛辣、生冷的食物,少喝啤酒、白酒。有些地区气候还比较暖,有些人可能觉得喝冰的没有问题,其实是对脾胃、肠道都有刺激和不好的影响的

2、可以吃应季的蔬菜和水果,如南瓜、白菜、土豆、萝、雪梨、金桔、木瓜、苹果

3、健康的饮食离不开作息和运动,所以吃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作息和运动都要注意:

A.洗热水澡的时候,要注意先洗身体,再洗脸,后洗头

B.早上起床不要猛然坐起,先在床上缓缓,可以双手搓脸颊至完全清醒,慢慢起床

C.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如跳绳、八段绵、瑜伽,都是可以的,微微出汗为准

D.每天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公式是体重(KG)X40=喝水量(毫升)如:60X40=2400,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一些秋冬常见疾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