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四野中最火爆的将军,打仗时很狂,毛主席为其改过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在中国 历史 上,发生过太多震撼人心的大事。同时,也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英雄与枭雄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势下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浪潮,推动着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时间来到近代,在中国革命时期,残酷的战争不仅蹂躏着整个中华大地,使千万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压迫着战士们的神经,每天都在面临死亡的考验。

没有人是不怕死的,但战场之上勇者胜,战胜死亡的恐惧,将敌人击败就是英雄。

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所率领的“四野”中, 黄永胜便是一位不怕死的将军,不仅作战勇猛,带兵打仗更是悍不畏死,为局势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且,在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还为其改为名字。

然而,人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凭借着战功而身居高位的黄永胜,却并没有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荣誉,在之后的政治斗争中,站在了林彪一边,因此,即前半生的赫赫战功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令人唏嘘不已。

黄永胜,本名为黄叙全,是湖北咸宁人。

1910年11月17日,生于湖北咸宁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正值新旧两代交替之际。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可以说,黄永胜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整个过程的。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家境贫寒的黄永胜却养成了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

为谋生路,1927年7月,当时16岁的黄永胜就单枪匹马孤身一人来到崇阳县城,成为了团防局的一名士兵。

参加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在湘赣边界爆发了秋收起义,在毛泽东等位同志的领导下,秋收起义对中国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此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今后长期发展的基本路线。

期间,由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黄永胜所在的崇阳民团队伍经过几次扩大,在改名为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后,早已成为了鄂南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并在秋收起义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秋收起义正式爆发之前19天,在罗荣桓的组织下,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发动了通崇秋收起义,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这是湖北第一次武装夺取县城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敌人势力仍大,起义军虽然在初期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很快便遭到敌军反扑,起义军无力抵抗,且战且退,直到来到江西修水县境内才得以摆脱敌军。此时,罗荣桓的身边仅剩100余人。其中,便有黄永胜。

之后,跟随罗荣桓的黄永胜等百余人便被整编进入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师部特务连。9月9日,在毛泽东、卢德铭等人的率领下,黄永胜又得以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起义失败后跟随大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

在上井冈山之前,黄永胜便因为作战勇敢而当上了班长,成为了一位领导者。 由于他作战时总是冲到前面,因此班里的战士都很敬佩他,这也使黄永胜的指挥能力作战能力得到一定锻炼。

井冈山环境优美,安静宜人。

到此之后,远离了战场,战士们紧绷的神经不由得放松了下来,虽然上级领导对此加以强调,但在警卫方面仍然稍微放松了些。然而,最为安全的地方,往往也会存在致命的危险。

一日,正当前委与红四军等各位领导同志在军部进行会议之时,一小股敌人悄悄溜上了山,等警卫人员发现之时,这小股敌人已经逼近了军部,并在外面与守卫战士爆发了枪战。

突然之间,守卫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部领导的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事发之际,黄永胜正带领班上战士巡逻,听到枪声之后,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

因此,来不及请示上级,便当即带着全班战士前去察看。 正是这一果断的决定,才在敌人即将突破防线的危机时刻赶到,并击退了敌人,这才使前委及军部领导得以及时转移。

井冈山一战结束后,当时担任前委书记兼党代表的毛泽东对黄永胜的机警勇敢作出了表扬。并且,还亲切地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此时,作为前委的重要领导,毛主席已经是党的核心领导了。

面对毛主席的当面询问,黄永胜略带口音朴实而重重地回复说: “报告毛委员,我是湖北咸宁人,我叫黄叙钱。”

毛泽东听后笑眯眯地又问 “是哪个叙字呀?

“黄永胜支支吾吾地比着手说: “是余字加又字的叙。”“叙钱,就是讲钱呐!这样不好,身为革命战士只顾着讲钱怎么能行?我们要为无产阶级而奋斗。”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意味深长地对黄永胜说: “这样吧,作为战士,你作战勇敢,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有很多仗要打,我希望你能永远胜利地前进,就叫黄永胜吧!” 就这样,黄叙全的名字正式改为了黄永胜。

有些人,天生就是强者。黄永胜在参军之前,并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无数次的战斗,就是他的试炼。战场,就是训练场。理论来源于实战,实战就是最好的军事教导,也是最残酷的优胜劣汰。

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气魄,黄永胜从小打仗就从不畏惧,到了战场之上,生死的战斗,更激发了他的热血。历经无数次战斗,在战火的洗礼下最终脱颖而出,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1931年,黄永胜因作战有功而被选为红十二军团长。1933年,红军内部部队整编,黄永胜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二师三团团长。

在辽沈战役中,某位团长被派往黄永胜部队协同作战。黄永胜与他约定好占领某处制高点的时间,拿下之后,全军便会发动总攻。

但是,在实际战斗当中,由于敌人火力较大,该团一时之间难以将它拿下,而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

当时,黄永胜听完汇报之后大怒,当场就把那位团长撤职,转而派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上前冲锋。

结果,尽管敌人火力不断,黄永胜的战士们仍旧抢在总攻发动之前占据了该制高点,使总攻得以顺利进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战场上,不怕死,就能打胜仗。在黄永胜平时的言行影响下,他的战士同样不怕死,顶着子弹向上冲,即使是死也死得光荣。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是敌人,也不禁胆寒。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东北担任热河军区司令员。1947年,黄永胜奉命组建第八纵队,并担任纵队司令,后调任第六纵队司令员。

之后,黄永胜又率部挥师南下,直驱中南,解放广州,横扫八桂,强渡海南,屡建战功。凭借着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的赫赫战功,黄永胜得以屡次晋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永胜先后担任了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

此后,黄永胜便在广州镇守近二十年,在中南地区有着极高的声望,以至于被人称为“中南王”。1955年,黄永胜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新中国的元老之一。

在新中国建立起来不久,一场威胁我国东北地区的外部战争爆发了。

1950年6月,为恢复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美国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为保卫我国领土安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此时,黄永胜正镇守广东,并未前往朝鲜战场,而将最强的43军没有去朝鲜是有深刻意义的。 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蒋介石国民党势力虽然退居台湾,但是仍对大陆虎视眈眈。

而43军作为四野最强军,镇定国内的意义更加重大。而将其留在广东是因为其率领的43军是四野的王牌军,而黄永胜作为43军的老首长,留在军中坐镇可以稳定军心。

在当时的形势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美军相比,并不能保证就能够打赢这第一场外战。

因此,如果抗美援朝我军一败涂地,美军杀入东北。那么,国内兵力空虚,国民党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将再次陷入分裂的状态。

因此,黄永胜与四野王牌军团43军镇守广东,将保证国内的安定。即使是在五次战役之后,形势发生变化,我军陷入被动的情况下,黄永胜也被叫到朝鲜助战。但由他带领的43军却始终镇守在广州后方,一直未动。

人生是场马拉松,前半生总是充满精神,如初生的至正午的太阳,充满了力量。而时间一旦过了转折点,如果不能保存体力,就会走向衰败。

人到中年,此时的黄永胜早已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在军中更有着不低的威望。可是,凡事有好也有坏,黄永胜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却为他招来了祸患。

1973年,黄永胜被开除党籍。

1981年1月25日,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在被判入狱之后,黄永胜又被查出患有肝癌而保外就医。于是,黄永胜便在青岛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休息。作为建设新中国的元老,即使犯了错误,但仍是给予了良好的待遇。

由于出生贫寒,黄永胜从小就习惯了简朴的生活。虽历经荣辱,但在生活方面,黄永胜却始终保持一致,两菜一汤成了惯例,最喜欢吃的也只是泥鳅和黄鳝。在被判决之后,黄永胜曾在自白书中写道:惟有赭衣供瘐病,不曾捐埃答人民。


在黄永胜狱中期间,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孙女来到秦城监狱看望黄永胜。然而,黄永胜却避而不见。

这倒不是监狱长官不允许,而是黄永胜自己不愿以戴罪之身与儿孙相见。

作为一位征战沙场半生的老将军,不服输与倔强已成为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与儿孙相见本是人生乐事,但身在狱中却又是另一番感受了。黄永胜不愿以反革命的身份与家人见面,可见他的倔强。而且,这一倔强,就是将近一年。

为了见父亲一面,黄永胜的儿子在来之前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想到父亲仍旧会拒绝相见,这才会带上媳妇、孩子,全家人一同前来。

在遭到黄永胜拒绝后,他的儿子们一起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写道: “父亲,你可以不见儿子,但也应该见见儿媳妇,更应该见见孙子孙女。”

见此,黄永胜终于同意了。这时,他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一位思念儿孙的父亲。

当回忆事与父亲的见面时,黄永胜的大儿子黄春光回忆说: “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极为深刻,我第一个进去,父亲的面容非常苍老。”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于青岛保外就医时因病去世。

在临终之际,黄永胜说出了此生的最后一个愿望——最后再穿一次55式军装。这套军装,是当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所穿的。作为一名将军,一生征战沙场的他,那份军人的荣耀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因此,即使晚年的他在政治斗争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黄永胜仍是希望能够以一名军人的身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当日18时17分,黄永胜病逝于青岛市人民医院,享年73岁。家人为黄永胜换上了1955年授衔时穿的呢军装,在其军装上缝上领章,军帽上缀上五角星。

然后,黄永胜的四个儿子齐齐站在父亲面前,一同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而在场的两个六岁的孙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举起稚嫩的右手向祖父敬了最后的军礼。

一生戎马的黄永胜虽然在晚年犯了错误,走上了歧途。但是,他为国征战的功绩却是不可磨灭的。在离开人世之际,黄永胜心中想的,仍是军装,仍是战场,那是,属于军人的荣耀。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复杂多元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正面,也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所以,要想充分地了解一个人,也只有从客观的角度,从多个方面着眼,才能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结论。

在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拼尽全力地活着,为生存而努力。

所以,要想充分地了解一个人,也只有从客观的角度,从多个方面着眼,才能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结论。在战争年代,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往往更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拼尽全力地活着,为生存而努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人进入老年,前半生的拼搏换来了富足的生活之后,就会松懈下来,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是任谁都难以逃脱的规律,但也正是这样,人才显得更加真实。

人,就是会犯错的。而 历史 ,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发展的。正是因为有错误,才会使人不断前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