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又叫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30
论语别名: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第2个回答  2020-10-30
论语》为何叫《论语》,《论语》是啥意思?

解释起来,还是一件蛮麻烦的事儿。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里面,也记录有少量重要弟子的言行,比如《子张第十九》,记录了子张、子夏、子游、曾子等人的言行。

《论语》开始编辑成书,当于战国初期,在孔子死后。后来肯定有过多次增益。

最早的时候,《论语》不叫《论语》,曾被称为《传》、《经》、《记》、《论语说》、《语》、《论》、《孔子》等等。

这些名称,延续使用了约三百年左右,直到西汉文帝时期,才统一为《论语》。

不仅《论语》一开始不叫《论语》,而且不止一个版本——汉初,至少三个。

这三个《论语》版本,分为“今文”和“古文”两类。

所谓“今文”版本,就是以汉隶书写的版本;“古文”版本,则以秦及以前的文字写成。

“今文”版本,又分《鲁论》和《齐论》。

《鲁论》,是鲁国儒家学派所传,传人有夏侯胜、萧望之、韦贤及其儿子玄成。

《齐论》,是齐国儒家学派所传,传人有王卿、庸生和王吉。

鲁共王坏孔子宅修建宫舍,于壁中得《古论语》,为“古文”。

孔子十世孙孔安国,他也是司马迁的老师,曾训解《古论语》,但其本已不传。

汉末,郑玄对《鲁论》篇章参考《齐论》《古论》作注。郑本流传至今,而《齐论》《古论》失传。

至三国时期,魏国孙邕、郑冲、曹义、荀凯、何晏五人联名上表,进《论语集解》。后,《集解》盛行于世,而汉魏其他注家著作皆亡。

梁时,皇侃作《论语义疏》。

宋代咸平年间,时任国子祭酒、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邢昺,凤真宗诏令改定何晏本《论语注疏》,颁于学宫。

后,朱熹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并作《集注》。以后至明清,皆以“朱注”为考取功名之必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