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选择题该如何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4
今年毕业季开启不久之后,2018届校招也接踵而来,2017届毕业生和2018届准毕业生也是纷纷踏上求职之路,近些年来随着国企和二线城市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当今大学生就业最头疼三大选择题:国企还是选外企,去一线还是去二三线,重起薪还是看成长性?近期,某机构公布了2018届上海校园招聘中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该报告结果来自一线的数据和调查,所以让我们从2018届校园招聘情况看,毕业生们面对这三大难题都是如何抉择的呢?一、“重国企、轻民企”观念逐渐淡化“几年前,我校毕业生去外企的比例最高达35%以上,这两年这个数据是20%左右;去国企就业的人数比例成了‘大头’,约占30%。”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给出对比鲜明的数据。他分析原因:一是就校内而言,学校近年来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引导毕业生进入服务国家战略的行业;二是就业服务更加聚焦和精准,帮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各类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例如,按照不同省市、不同行业系统等开设专场宣讲,目前国资系统、中建系统等企业均通过这一方式与学生交流。当被问及学生选择是否受到“外企落潮”因素影响,徐迅予以否定,在他看来,目前外企岗位数量和质量并未有所下降。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近年来国企不断发展,在人员培训、发展空间、薪酬体系等原本相较于外企的“短板”领域,均迎头赶上;同时,“国企更稳定”的人群普遍心理认知,也让其更有吸引力。这只“市场之手”决定和推动着学生就业选择时理念的变化。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将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截至目前已有1100多家用人单位驻会,带来6万多个招聘岗位,其中包括国内200多家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堪称年度招聘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校园招聘活动。作为东道主,二工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正紧张筹备展会。他介绍,沪上各大产业集团都组团前来,世界500强企业中近50家跨国公司也均出场,还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大型民企。“在大学生中,以往那种‘重国企、轻民企’的观念已经逐渐淡化,这其实也是毕业生就业观日趋理性的表现。”二、选“地方”,跟着专业和生活走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工作,还是去二三线城市?一周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大型秋季招聘会现场,两位应届毕业生的回答颇具代表性。上海海事大学英语专业的阳彩丽认为,一线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作机会多,能让自己开拓眼界、快速成长。与小阳不同,上海理工大学金融专业的小刘同学认为,一线城市固然有其优势,但是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不能忽视。现在很多二线城市同样发展迅猛,比起一线城市还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来自同济大学的数据更为典型。近年来,同济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占比,从九成下降到七成左右。而赴西部等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中,最大的特点是专业对口率高。跟着专业走,跟着生活走,更理性考虑自身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成为年轻人选择“地点”时的重要参考。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竞争成本增高,人才溢出不可避免,如果其他城市可以发现自身优势,为青年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品质,溢出的人才就会向那些脱颖而出的二三线城市自然转移。“从就业大势看,人才在所谓本地、外地之间的流动性才是健康和科学的就业形势。”经晓峰表示,随着我国产业梯度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转变,大学生也更加学会了选择。“理性择业、务实从业”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三、薪酬敏感,不再是最重砝码在毕业生校园招聘现场,“这次来面试的本科生对薪资预期值在5000元—6000元左右,研究生希望薪资能达到7000元—8000元甚至更高。”一位建筑行业负责人说。联想(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专员陶晶晶说:“很多学生都是冲着我们的品牌来的,当然他们对薪水也有一定要求。”采访发现,大学生群体对起薪的要求不再是最重砝码。经晓峰说,当代95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问题上比较自立、自我,与传统观念相比,“薪酬绝非他们的第一选择”。他们更看重是否适合、有无兴趣等,往往将多重因素视为考量依据。比如,95后可能对企业领导人十分看重,认为“找好找对老板”很重要,因为这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所在。在新一代求职者眼中,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品牌效应,甚至有无偶像气质,乃至能否人文关怀等,都对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之,比起薪酬,情怀、感情等软性要素同样不可或缺——这其实也是关于就业更为成熟的思维和想法。”业内观点认为,应届毕业生求职更倾向于岗位。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行业板块的招聘中,原本企业车间200人配额可能减员至60人,但人才层次提升至中高端,可以说从理论、技术到设备等都需要能上手的人才,提出了贯穿产业链的招聘需求。这一新情况,也在考验着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上的变革,更倒逼着高校进一步在各专业教学水平上下功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