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东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苏轼母亲出身名门,知书达理,上侍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苏轼从道士张易简读书三年,苏母常带苏轼亲沐教诲,并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考问儿子,苏轼反应敏捷,回答得干净利索,清楚扼要,常得母亲和先生赞赏。

眉山附近中岩山有一清池,清澈见底,中岩寺和尚欲为其取名,求教书院先生王方。此时苏轼正在书院求学,先生以此命题与众学生。苏轼随即写出“唤鱼池”三个字,令人叫绝,恰与先生之女王弗写得相同。先生又命学生以此名字写书法,惟有苏轼写的“唤鱼池”再次夺魁。先生暗喜,女儿与苏轼为水池名不谋而合,乃天赐良缘,于是与苏家提亲,苏王两家遂成姻缘。

苏轼素爱竹,时常咏竹,画竹,也十分喜爱从表弟文同的竹画。文同能观遍千亩竹林,腹中先有多种画稿才落笔作画,作画时全神贯注,物我两忘,苏轼赞赏其: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语胸有成竹源于苏轼。

苏轼考进士的文章很独到,主考欧阳修本欲将其录为第一名,又怕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写,因此排为第二。当苏轼拜谢欧阳修时,欧阳修问及考卷中的有句话经典出处,苏轼笑答:“典出于《三国志·孔融传》。”其后欧阳修几经查找未见,又问苏轼,苏轼回答卷中所写的只是借用典故,想当然耳。欧阳修连连称是。此后他对门下学士说:“共轼善读书,善用书,三十年后,其文章将独步天下,无人可比。”

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某日,带侍妾王朝云进城,闻一群进京应试举子在一酒楼吟诗作赋。欲观之,店主见其素衣旧帽拦于门口,举子不识,遂与苏轼以针线为题作诗。苏轼哈哈一笑:“针头线脑小事,丫头作即可。”朝云会之,即兴吟道:“二分白铁打磨成,一拱一拱往前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识衣冠不识人。”举子大惊,问后方知眼前便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轶闻传说 连鳌山留题

在眉山城西有一座六峰相连的小丘,其形似大鳌,故名叫连鳌山。这年中秋苏轼和弟弟约上同窗六人一起游连鳌山赏月,吟诗作对,情绪高涨之余,大家提议让苏轼写下“连鳌山”三字以此留言。苏轼便捆竹枝作笔,以泥浆当墨,挥毫在山坡上写下三个大字。后来一石匠仰慕苏轼大名,将“连鳌山”三字就地刻在山坡上,保留至今。

苏轼到杭州任太守后,每天勘察钱塘,疏浚西湖。一日,有两人因债务偿还问题闹至公堂,苏轼问明缘由后,帮卖扇生意人画下二十余副扇面,使其尽快卖扇还债,了结此案。后来卖扇人感其恩,又请苏东坡画扇,并将款项全部捐作疏通西湖之费用。苏东坡画扇解难,至今流传在西湖一带。

一日,苏东坡在嘉州三江上泛舟,行至大佛下诗兴大发,提笔写下:“出手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云莲。”惊动大佛,其化身一疯僧在苏轼写下的诗句后添加“放屁”两字,悠然远去。苏轼愤然前来质问,大佛寺前与一和尚对话后方知自己口出狂言,得罪有识之士。急忙躬身三拜。从此苏轼谦虚谨慎,严谨治学,终成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一偶然机会,听见一老妇人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房契,自己租房子住。

苏轼和镇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是好朋友。一日,佛印正准备与众僧讲经说法,苏轼直入佛堂,佛印戏言:“内翰从何处来?这里没你坐处。”东坡笑答:“暂借和尚身体坐处。”二人戏言,佛印出题,苏轼即问即答,答不出要将玉带留下永镇山门。苏轼欣应,佛印说:“山僧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内翰何处坐?”苏轼一时语塞,佛印随即叫寺僧收了玉带,至今供奉在镇江金山寺,乃镇寺之宝。

苏宅有一口井,据说与岷江边的泉水相通,井水甘甜,终不枯竭。苏轼怀着对苏宅古井的记忆,无论在为官还是被流放之所,他都组织百姓打井,每口井的开凿式样都与苏宅古井相似。百姓感其恩惠,便将这些井称为“东坡井”。惠州、河北保定、江苏、海南、广西、江西等地有东坡井十余处。

苏轼六十岁时被朝廷贬至岭南惠州,生活艰苦,仍豁达乐观,关心民生。为方便东江百姓来往,向太守建议修一座桥,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赠皇帝赐给的一条犀牛皮腰带,并动员亲属捐物,落实施工事宜。百姓闻之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不到一年,大桥建成。竣工之时,苏轼写诗表达心情:“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轼在密州期间,路过一户人家,偶闻这家人教育并鼓励孩子长大后可以偷瓜来孝敬父母。苏轼心中不快,传那家男人来,用“一根木棒不能做篮子的道理”来教育了那家人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事后,苏轼带衙役亲自登门送来甜瓜,并教导那家孩子长大后不能以偷东西来尽孝。

苏轼初来密州时,州内狱讼充斥,他循循善诱,以礼育人,事讼渐息,政局大安。密州任职两年有余,抑强济弱,除暴安良,州内豪强盗贼敛迹,讼事顿息,以至于监牢空置,衙前冷清,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称苏轼为“青天大老爷”。

宋熙宁九年夏,密州一带干旱,苏轼亲自带头祈雨。连祈两坛,到第三坛时他冒险将香烛装斗里的米换成灰药。并带头跪下,当香烧到距灰药仅两指时,天骤然雷声大作,乌云密布,霎时,瓢泼大雨倾泻而下。时隔一年,苏轼调至徐州,密州又大旱。乡民祈雨不灵,便请苏轼去密州祈雨,苏轼说明上次祈雨原委,便说,我托梦见密州下了透犁雨,不信可回去看,乡绅在回去的途中即听说密州一带真的下了透犁雨。

苏轼在密州做官时,遭遇干旱,他带头喝菜粥,下人也只得跟着喝。过些日子,一个个的饥肠辘辘,便推辞回家,问明原由,苏轼吩咐班头说:“我发赏金,每人十两。”很快衙役全部召回。苏轼连夜作画,没多久招呼衙役进书房,每人一幅拿去卖,每幅十两,众人诧异,未料拿出去后很快被抢售一空,价格远远高于十两。苏轼见衙役欢喜满堂,随令站堂,嘱咐众人把银两带回家买米度荒年。

苏轼喜爱山水,广交朋友,一次外出与朋友吟诗作赋兴致盎然,不觉已是深夜,回府守门老人已经入睡,随从高喊,老人未醒,苏轼见状就说:“老人辛苦,不必惊醒,在门外一夜无妨。”于是,便坐在门前抱双膝酣然入睡。次日,老人开门后大吃一惊,叫醒苏轼后连忙请罪,苏轼笑拒,宽言慰之,老人感动不已,百姓闻之齐赞苏轼是体谅下人,关心民生的父母官。

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州衙内一管理钱库的小吏偷拿钱,被查后苏轼即写判词转告库吏:“钱吏盗钱,本应严判,初次乍犯,回头是岸。”小吏见苏轼大人未动刑,又偷一次,未料再次被查,苏轼提笔:“谅一犯二,不刑不记。牛靠摸弄,马靠鞭子。”令班头打其十大板,未伤筋骨,库吏再犯,苏轼大怒,见其无悔过之意,提笔判其死罪。判词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苏轼讲究礼节,每年春节都要拜年。这年苏轼去青州府拜早年,回密州时已是除夕,落轿后苏轼随即招呼衙役马上站堂,轿夫不解其意,未料苏轼不但不赏银两,反而被罚在箩筐里睡觉,心生不快,天明,苏轼又传令站堂,当差的惊讶不已,看人已经到齐,苏轼面带笑意:“我是有意为之,不然你们在热炕头上熟睡,何时能醒?”说罢又言,今早是春节,喜逢佳节,我给诸位家中父老拜年了,随即对众轿夫深深一拜。

密州祈雨,苏轼亲自跪经,众人皆知。一大户人家被责施舍送饭给跪经的乞丐。事后,苏轼略感歉意,硬派人家管饭,似有敲竹杠之嫌,理应致歉。随即提笔画了一幅梅花,又配上四句诗:“一笔一笔又一笔,笔下生花花生意,念群舍饭实可嘉,老夫谨赠梅一枝。”那家人接画后受宠若惊,感动不已,想苏轼原是皇上的笔杆子,现在送画来,感动之余,吩咐家人赏给跪经的乞丐每人一袋谷子,以示对苏轼的感怀之情。

苏轼初来密州时,盗贼满患,他责令士卒清剿,其中一股骑兵追捕盗贼中,诬良为贼,在争夺财物时候发生火拼,悍卒惧罪,欲兵变为寇。犹豫不决时,正遇百姓告发,苏轼未理,待士卒全入城后,即将首恶捉拿开堂审判,案情大白,为民除害。事后,大家才明白苏轼用的是“缓兵之计”,民众更加心服口服。

宋仁宋嘉佑元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进京应试。第二年兄弟二人同时登进士,苏洵的文章也深受朝廷喜爱,被破格启用。三苏父子名震京城,许多读书人都争相传诵他们的文章。当时,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苏轼中进士后,在陕西凤翔任签判,因参加贤良方正科的考试被列为优等,所以在衙门大家都尊称他为“苏贤良”。不久,新来一位知府叫陈温弼,对此称呼不满,便故意找茬,三次为难苏东坡,后来经数次接触,俩人发现彼此志向相投,便成忘年交。

苏东坡在开封做管刑狱的推官时,正值这年元宵节,皇宫里要举行灯会,指明要浙江的上等好灯,且令太监以半价购买,这样无理强买使得好多小生意人亏本,生活难度。苏东坡知道后,向皇帝写下《谏买浙灯状》,劝皇上收回办灯会的命令。皇帝读罢感动,称赞东坡:“子瞻事国爱民,吾不如也。”从此“罢市浙灯”成为美谈。

宦海生涯4 密州治盗

苏轼初来密州时,曾上书“密州民俗武悍,恃好抢劫,加以比岁荐饥推剽之歼,殆无虚日。”就任后详研盗案,立即悬堂缉盗,随获随给赏金。因此,人人奋力协助官府,提供线索,合力缉捕,颇为见效,而时逢灾年赏金减半,缉盗之难,苏轼为民请命再上书,以求救助,同时严以治事,力挫盗贼。

苏轼刚到密州时,恰逢密州连续七年大旱,至熙宁七年(1074)“自秋到冬不雨”。一入境就见到百姓“以蒿蔓裹蝗虫,而瘗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眼前的情景令他怦然心动,面对自然灾害,一面写奏议状上报朝廷,请求减免密州一带赋税,一面组织僚属,率领民众积极投入灭蝗斗争。

苏轼二十四岁时任徐州太守。黄河发水冲至徐州城下,城墙随时有倒塌之险。苏轼亲自坐镇和百姓一起涉水趟泥,指挥军民抗洪加固外堤。徐州城被洪水围困五十余天,水位不断上涨,军民抗洪士气大涨。后来苏轼派人凿开清冷河口,把洪水引入黄河水道,水终于退去,全城百姓欣喜若狂。苏东坡吟诗道:“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

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做太守时被一帮妒贤嫉能的小人诬陷,皇上听信谗言,派人把苏轼关在御台监狱。狱中苏轼万念俱灰,写下两首绝命诗:

圣主如万物春,小臣愚暗自身亡。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乡知葬浙江西。

两首诗传到皇上那里,皇上被感动,下令将苏轼贬至黄州,才免于送命。

苏轼五十岁时被任登州太守。登州靠海,夏天经常会有海市蜃楼奇观出现。苏东坡一直有亲眼目睹的愿望,就在任职刚满五日的时候,皇帝又派他到别处任职,苏轼只好启程,可就在临行前,海面上出现了海市蜃楼的景象,苏轼感叹良久,写下诗句:“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落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见阙藏珠宫。”

苏王二人由于政见不同,加之小人挑拨陷害,互生矛盾。两人先后被罢官,王安石晚年赋闲于金陵,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又移到汝州,在途中路过金陵,两人相互反思,并三次相互拜会,肝胆相照的谈话,消除了隔阂,冰释前嫌,成为好友。

苏轼被流放岭南路过广州时,太守设宴款待,当时广州爆发瘟疫,苏东坡经过走访找出原因,决定寻找新的水源,让百姓吃上干净的水。他带领儿子苏过走遍广州附近的山岭,终于在蒲洞山滴水岩发现了一眼山泉。苏州想到广州盛产竹子,他建议把竹子连接在一起,引水进城,太守听取了他的建议,立即照办,不到两个月广州百姓就喝上了干净的水,再也没有发生瘟疫了。

苏轼是不受任何格律束缚的天才诗人,所以他也从不强人与他同调。史上著名的苏门六君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东坡时代的宋诗,万象纷呈,各具风格,创出宋诗新境界。有诗曰:“长公(轼)波涛万顷陂,少公(辙)峭拔千寻麓。黄郎(庭坚)萧萧日下鹤,陈子(师道)峭峭霜中竹;秦(观)文倩丽若桃李,晁(补之)论峥嵘走珠玉。”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说。他们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范。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浪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蔡襄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他们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列于四家,向无异议。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唐、宋两代八位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特别鸣谢:山东诸城超然台(苏东坡纪念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