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将陶侃:在士族横行年代,一个寒门子弟如何逆袭成天下名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大家好,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武庙,所以本期我们不再繁琐讲解武庙,本期我们来聊聊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东晋名将陶侃:在士族横行的年代,一个寒门子弟逆袭成为天下名将?

说起陶侃,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如果说到陶渊明,那就有不少的知道了吧,他就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陶渊明的杰作之一。而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侃出生在东晋时期(259年-334年),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门阀观念非常严重的时代。比如东晋名人王导、谢安、桓温等都是出自名门望族。而在当时的这种门阀士族观念的情况下,一般的寒门子弟是很难出头的,但偏偏就有一个人,他出身寒门,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天下名将,最后位极人臣,甚至在几百年后,在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寒门子弟逆袭成为天下名将的呢?

陶侃小的时候,父亲陶丹就去世了。陶侃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家境十分的清贫。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是湛氏坚持让他学习知识,他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很多的兵书,心中有大志。

有一天下大雪,当时东晋的一个名士范逵有事路过了陶侃家,当时因为太冷了又饿,正好敲开了陶侃的家门,范逵说他们几个路过这里,真的是太饿了,没有地方吃饭,看看能不能在他们这里讨点吃的。陶侃很大方地让他们进来,但是此时家中已无酒菜招待客人,于是他的母亲非常有魄力剪掉头发到街上换回一些酒菜,陶侃就把柴扉拆了做柴烧。范逵非常感动,在庐江太守张夔面前,大力推荐陶侃。张夔便召见陶侃,让他当了督邮,领枞阳令。

陶侃工作认真,小有名气,不久被任为县中主簿(文书之类的属吏)。

有一次大雪,张夔的妻子生病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请医生,很多人都不想去做这件事情,陶侃就说,父母官都是百姓的父母,现在郡守夫人生病了,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因此,他就主动去请医生,大家对他这个举动都很佩服。

随后,张夔又把他推荐给张华,最初张华因为他是远来之人,出生低微,在门阀制度的禁锢下,不怎么理睬他。陶侃每次去都特别谦恭,和颜悦色,没有丝毫不满的神情。于是张华渐渐和他搭话,结果大吃一惊,发现他不同常人,就让他就作了郎中。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打败了西晋宛县(今河南南阳)的驻军,张昌又向襄阳进军。这时刘弘为荆州刺史,提拔陶侃作了南蛮长史,前往襄阳,讨伐起义军。陶侃首战告捷,大破敌军。

公元305年,陈敏在北方发起叛乱,朝廷没有办法控制住局势,刘弘就让陶侃带兵讨伐,有人妒忌陶侃得到重用,就挑拨说他和陈敏是同乡,怕他没有办法处理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陶侃把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作为人质送到了刘弘那里,刘弘看到陶侃的行为非常的佩服,为了让陶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平乱之中,同时也为了表明他对陶侃的信任,立即令二人返回武昌,还将陶侃升为都护,以消除他的顾虑。

陶侃不仅作战时英勇果敢,而且带兵时,军纪严明,又爱兵如子,因而在军队中威望极高。可谓是两袖清风,一心为公,事事严以律己,而且在每次打了胜仗,清点战利品时,都会毫无保留地全数分赏给众将士。因而深得人心,至此所有士兵都为他马首是瞻。

之后陶侃当上了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在武昌期间,他的军事、组织和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声越来越大。西晋大将军、权臣王敦对陶侃屡立战功感到特别不安,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王敦将陶侃贬到广州,让自己的堂弟当荆州刺史,这引起了当时陶侃部下的不满,贬抗拒王敦的命令。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他们这么做,想要杀掉陶侃,却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陶侃神情严正的告诉他:“使君雄毅果断,能裁决天下事,今天怎么这样犹豫不决。”后来在王敦部下的劝阻下,王敦才断了杀陶侃这个念头。

这时叛将杜弢攻广州,其余部杜弘、温劭等占据交州。陶侃径直赶往广州,大败敌军,诸将都请求乘胜攻打温邵,陶侃笑着说:“何必派兵,只要一张信纸就足够了”。于是下书劝说温邵。温邵害怕,赶忙逃跑,在始兴被陶侃军抓获。此后,广州太平,陶侃无事可做。每天将一百块砖从院内一块块搬到院外,晚上又一块块搬到院内,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笑着回答:我想恢复中原很久了,唯恐过惯了悠闲生活,以后就难负大任了。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起兵作乱,把持了朝政。王敦死后,皇帝为了维持士族间的权力平衡,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在治理荆州期间,陶侃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治下荆州人民富足,社会安定,陶侃也深受荆州军民的爱戴。

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之乱爆发,建康被叛军占领,陶侃的儿子陶瞻被叛军杀害。陶侃再度披挂上阵,担任勤王军的盟主(主帅),平定了苏峻的反叛。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陶侃回师江陵。陶侃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都督,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晚年又获封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几乎到达了人臣的顶点。

公元334年的夏季,时年七十六岁的陶侃身患重病,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卧病在床的他写下了最后一道奏章,并将自己往日所得的符节,华盖,印玺等物品全部上交朝廷,又陈述了自己不能继续为国分忧解难的遗憾之情。去世后,被晋成帝追封为大司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