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个体农业经济,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和遗传性,同时也具有现实性和变异性,始终影响着现代中国人,为我们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儒学教育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探讨了德育的促进作用。此外,关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的问题,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香港中文大学的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
在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上,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类型、可能和功能。他们认为,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对于美德的教育方式,有学者指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民族精神教育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认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学者提出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先秦时期的礼具有道德规范的载体和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的重要功能。人生礼仪也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
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