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13,有的时候,真的是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工作生活中,有的时候,真的是想什么来什么,如你所愿,心想事成。这来源于神话,传说中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有心理学家的实验来证明有的时候真的有这回事,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聪明的汉斯(Clever Hans)是一匹曾经轰动欧洲的马,它出色的表演:可以用马蹄读、拼和计算数字,用前蹄踩出正确答案。在1911年曾经经历严格的专家组的鉴定,认为汉斯和它的主人没有作弊。

在同时代的一位心理学家奥斯卡.芬格斯特(Oskar Pfungst),经过仔细观察汉斯的现场表演发现汉斯确实是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但往往是在接受了主人轻微的、非故意的提示暗示之后才给出正确答案。

比如,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人们习惯往下看汉斯的前蹄。当汉斯用前蹄踩出正确踏点时,主人或者抬眼或者轻微抬头,期望汉斯能够给出正确答案。聪明的汉斯通过观察主人的示意,然后作为停止踏脚的信号,往往就是正确的数字答案。

对聪明的汉斯和它主人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观察者的一些特殊信号、期望或者偏好,相当于对一些实验者发出了电报信号。这些信号会导致实验者并非故意地响应观察者的信号、期望或者偏好,从而得到符合观察者期望或者偏好的结果。

对于实验的设计者来说,对于参与实验者如果带有预先的期望或者结果的偏好,结果往往会如实验设计者所愿,但往往会招致无效的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必须避免这种情况,也就是避免实验设计者偏好效应(experimenter expectancy effect)。

如何避免这种偏好效应,取得客观的实验结果?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1963年对于实验设计者偏好效应在实验室小白鼠身上进行了试验。

他选择两组学生,每组学生分配同样数量的两组小白鼠。一组学生被告知给他们的小白鼠是特殊培养的聪明小白鼠,可以轻易完成迷宫测验;另一组被告知分配的是在学习迷宫方面迟钝笨拙的小白鼠。,

实验结果,那些被分配带领先前告知聪明小白鼠的学生组,与他们的小白鼠在学习迷宫游戏测试方面的表现,比那些带领被预先告知愚笨小白鼠的表现,要好得多。

实际上,两组小白鼠都是实验设计者随机分配的,实验设计者根本不知道那个小白鼠聪明,哪个愚笨。

为了避免实验设计者偏好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偏差,后来普遍采取一些双盲的措施。(double blinded method, 也就是挑选一些实验参与者,不知道实验设计者的理论设计,就像那两组学生和小白鼠。)

罗森塔尔进而研究偏好或者期望,在实验室之外的真实世界里会发生什么?比如在学校教室里,如果教师偏爱一些学生,忽略另一些学生,会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心理学课程上,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总结提炼出这种现象类似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者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个期望或者预言的效应。

在希腊神话中,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精心雕刻创作的一个女神雕像,他给女神雕像起的名字叫盖拉蒂。在单相思很久,长时间凝望雕像没有任何反馈之后,他向阿芙洛狄忒求助。在女神的帮助下,石头雕像盖拉蒂对他的单相思有了反应,两个人最终幸福相爱。

这个神话说的是,日久生情,单相思在神助下也会日久生情被感动有反馈,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奥黛丽赫本出演的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窈窕淑女》风靡一时。《窈窕淑女》是中文译名,是根据萧伯纳的小说《卖花女》改编的。影片的英文译名,为My Fair Lady,或者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影片叙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杜立特尔虽然聪明伶俐,但是出身贫寒,口音低俗,每天叫卖鲜花贴补家用。语言学家希金斯打赌要用两个月把卖花女训练成贵夫人,在教授的朋友叫板打赌下,教授开始用期望激励的方法训练伊莉莎。

伊莉莎也认为这是她的一个机会,所以认真从每一个发音开始纠正训练。6个月后,希金斯带领伊莉莎出席贵族招待会,伊莉莎成为光彩夺目的招待会主角。

后来的剧情发展,是伊莉莎爱上了希金斯,希金斯似乎不知情。在伊莉莎离开之后,希金斯才知道自己也已经坠入爱河,认为伊莉莎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

除了奥黛丽赫本精彩绝伦的演技,影片的故事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诠释的非常到位,后面的发展更是这种效应的延伸发展。

为了在现实环境中验证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雅各布森(Jacobson),在一座城市中的橡树小学(Oak School)对低年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双盲实验研究。

通过和学校管理层的合作,他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the Test of General Ability, or TOGA)这种测验是实验研究者精心设计的,橡树小学的老师们不熟悉的一种测验方式,老师们被告知这是与哈佛未来录取有关的测试(Harvard Test of Inflected Acquisition )。这种善意的谎言主要是要让老师们信以为真。

然后是给老师们一个名单,上面罗列着一些测验得分比较高的一些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会在学术发展上具有较大潜力提升空间。橡树小学提供了18名老师,1到6年级各三个班级作为实验。

在第二年的学校生涯中,这些老师心知肚明的优秀孩子,取得了明显的学习进步。后来的追踪调查也发现,许多当时罗森塔尔团队给出优秀名单上的孩子,都实现了优秀的人生。

在实验报告中,罗森塔尔和他的团队实际上是随机给出的名单,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的智力测验成绩与名单没有任何关联。

而学校的老师相信了哈佛的权威测试,真的相信这些孩子就是有良好发展潜力优秀的孩子,因此不自主地对这些孩子给予一些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重视,这些重视和期望得到了反馈,孩子也有更好的学业表现。

如上图所示,在实验室当中展现出的预期效应(expectancy effect)在真实世界里也存在;第二,这种效应在低年级学生中效果非常明显,在一些高年级学生中存在不明显。

罗森塔尔的解释:第一,年龄小的孩子可塑性强。即使某个年龄小的孩子性格执拗不可塑,但是由于教师普遍认为年龄小的孩子可塑性强,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第二,年龄小的孩子更易于被老师的行为所影响。第三,老师对于年龄小低年级孩子的能力缺乏概念,没有成见。第四,低年级的老师可能和学生们更有耐心,更善于沟通。

1974年进行的课堂录像研究,发现老师对于被随机分配给的所谓聪明学生有很多轻微的交流方式来鼓励学生,比如对学生经常微笑,或者更多的眼神接触,或者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多的点评。

随后的跟踪研究表明,这些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更多的享受在学校的时光,即使犯错也会更多滴得到教室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学习更勤奋更加努力去提高表现。

2002年,罗森塔尔运用元分析技术(Meta-analysis techniques)对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心理学研究、学校老师、法庭上的法官、商业总裁和健康医疗看护,对于研究参与者、学生、法官、雇员和病人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效果。

作为教师,最大的成效莫过于用欣赏和期望点燃孩子成长过程中奋斗的火种。所以教师用期望或者欣赏的教育,真的可以点燃一个孩子的梦想火花,从而成为一个孩子人生的一座座里程碑。

现代教育由于成本核算的因素,用的是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概念,把学生当作一致的产品,用一个模式进行生产。

实际上每个个体在身体、智力和情绪反应等能力上都是迥异不同的。一个模式的教育模式是掐尖,一套教育范式下来,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应该重塑有教无类的理念,人人皆可塑,人人皆有闪光点,应该因材施教。虽然现实操作中执行起来有难度,但这是人的教育的不二选择。

这也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上的两面。一方面,教师可以用期望和自我实现去激励自己认可的好孩子去取得好的表现,但同时会带来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另外一方面,教师需要用有教无类的理念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劣等生差生,从内心真诚欣赏孩子的那怕一点点有点,用期望和欣赏改变孩子在社会上的发展轨迹,善莫大焉。

所谓领导力就是把手头的资源能够利用到最大化,领导把事情干成的能力。在领导力研究中,有一种理论就是期望激励理论。

作为上级领导者,对于自己的下属可以利用期望激励的方法,欣赏下属的优点,鼓励下属投入工作,对工作岗位做出贡献。

这种领导方式,是一种比泰勒的以计件标准化和惩罚奖励为基本原则的管理理论有着巨大进步。这种理论把雇员当人看,不是流水线上的工具。鼓励领导者施展皮格马利翁魔法,让雇员感受到被器重、被欣赏,从而发挥出自己的自我主动性,为单位贡献才智。

期望激励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雇员必须是具备可以被激励的素质。就像皮格马利翁对石雕塑像投入情感期望,如果对方真的是石头,没有反应回馈也就是正常的。现实中,可真的没有阿芙洛狄忒这样的女神每次都来眷顾。

期望和欣赏之所以能起作用,还在于自我具备心理暗示或者自我激励的主动性和自我能动性。石雕少女盖拉蒂之所以能对皮格马利翁有回馈反映,是因为在爱情女神的魔法下,日久生情,被感动了。

《窈窕淑女》中的伊莉莎之所以能够中了皮格马利翁魔法,还在于自己认为这是一个自己提升的机会,是自己想变成贵妇人,想到上流圈。有了这种渴望,才能够冒着被嘲笑的风险,到教授门上去吃冷眼;有了这种劲,才能够忍受希金斯教授苛刻的冷嘲热讽。才能够自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蜕变。

那些在学校被老师几个眼神,或者几句暖心话被感动的孩子,如果不是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起作用,一定走不远。努力一阵,遇到困难,有可能就打退堂鼓。所以,最后的成功,还是自我预言、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外加上长期不懈的坚持努力,才最后取得成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你到底要什么样的人生?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到严肃的人生哲学: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期望效应来看,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或者自我激励,然后就有可能带来什么样的行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最后真的自我实现什么样的人生。

涉及到你和你的周围,如果你期望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和奇迹,你需要做的是先向皮格马利翁那样发出向盖拉蒂期望的信号电波,即使一时如你的期望对象石头一般无反应,你也要有充分的耐心坚持,等待你的电波会收到回馈反应。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阿芙洛狄忒女神显灵了呢?

你期望你的家庭成员,你的亲友有什么样的表现,你也需要先发出期望的信号,做出欣赏的努力,然后等待期望的结果出现。你的孩子,你的亲友,还能对你的期望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吗?果真如此,也许,你需要检点你不切实际的希望,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你可以把期望值调低,然后重新发送皮格马利翁电波。

总之,人生有的时候,真的是心想事成,就看你敢不敢想,会不会想,想了之后怎么选择让你的期望变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