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新居让外坝村农民走出大山】巴渝新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0
  自从2010年底搬进新居以来,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外坝村68岁的村民李华喜就一直很开心。住了几十年山上的土坯房的他对宽大明亮的新居以及用煤气的厨房十分满意。在外坝村,像李华喜这样的村民已经有152户。而这一切全归功于外坝村的巴渝新居建设。
  马武镇外坝村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距涪陵城区26公里。全村558户1875口人,幅员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2662亩,林地面积3012亩,海拔高度在500~930米之间。
  外坝村有6个村民小组。巴渝新居建设之前,山下2个小组的居住环境还算可以,但山上4个小组的居住环境却十分糟糕,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条件艰苦。村民居住的土坯房歪歪斜斜,满是裂缝,每逢倾盆大雨,便有倒塌的危险。村民的房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电器和家具。由于没有自来水,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2008年11月,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在农村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每年建设3万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2万户。2009年7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通知》,对巴渝新居的具体要求和具体补贴作了规定。
  针对外坝村的客观情况,马武镇外坝村抓住重庆市实施巴渝新居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宅基地置换的方式,于2009年7月开展巴渝新居一期工程建设,共有40户搬进新居。2010年8月和2011年1月开展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别有60户和52户村民受益。
  外坝村的风貌、质量得到了重庆市和涪陵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市级巴渝新居示范点,并制作成沙盘在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展示。外坝村还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党建示范点、市级减灾示范点、市级整村脱贫万元增收示范村以及市级整村生态移民示范点。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与《村委主任》记者采访过的江苏省胡楼村、安徽省宋岗村、黑龙江省曙光村和河南省孟楼村相比,外坝村最大的特色是重庆市、涪陵区和马武镇三级政府给予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这是外坝村巴渝新居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每年都会下发关于做好巴渝新居建设工作的相关通知,逐步加强对巴渝新居建设的财政支持。2010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出台“民生十条”,着重强调要加快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
  重庆市城乡建委专门制作了巴渝新居张贴画和《农房建设科教片》送到外坝村,还编写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等,使得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建房的积极性。
  重庆市城乡建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设立巴渝新居专项补助资金,对巴渝新居建设给予资金资助。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专门推出农村巴渝新居贷款,建房农户的贷款金额最多可为建、购房投资总额的60%,最高者可达8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为5年。
  涪陵区委书记张鸣、区长沈晓钟以及重庆市建委的领导十分关心外坝村的巴渝居民点建设,先后多次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作重要指示。区委办、组织部、规划局、建委、环保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马武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巴渝新居居民点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办事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将巴渝新居居民点建设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落实到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居民点建设情况通报,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村委会牵头、农户是主体、市场化建设”的模式,领导小组多次到外坝村检查、指导、协调线路迁改等问题,督促村委会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及时解决居民点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确保外坝村巴渝新居建设的稳步推进。
  马武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联合外坝村村委会、建设项目监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认真开展日常监督,严把规划设计、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管理等环节。房屋主体工程竣工后,镇政府邀请区规划局、区城乡建委、区环保局等主管部门及设计单位、业主代表进行联合验收。
  从2009年开始,外坝村总共获得上级政府1191.3万元的财政支持,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扶贫救灾专项资金300多万元、高山移民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巴渝新居建设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确保了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
  
  民主管理,公平公正
  
  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外坝村村两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
  2009年6月,大学生村官曾芸飞当选外坝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往山下搬,但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的村民,谁都不愿意搬。
  不得已,村干部决定从在村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老队长符习久那里突破。每到下雨天,村干部就往符习久家里跑,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在家。经过两个月的工夫,符习久终于被说动,答应带头搬迁,并主动帮助村干部动员群众。
  除了登门拜访,村社干部还采取会议、宣传车、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走集约用地、功能合理、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巴渝新居建设之路。村干部请来区规划局干部、重庆大学教授为村社干部、村民代表讲巴渝新居,让大家认识到巴渝新居不但功能更为合理,而且便于村民享受公共服务。
  村干部先后组织村民代表、设计人员到江津、大足、永川等地参观考察巴渝新居建设。在此基础上,聘请重庆大学教授编制居民点风貌设计规划,召开评审会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统一建设坡屋顶、青灰色水泥瓦和白色外墙漆的新居,这种新居既体现了巴渝特色,又融合了现代元素。
  在具体工作中,村两委决定成立业主委员会具体负责巴渝新居的建设。业主委员会由决定建房的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拆迁补偿方法、房屋面积、户型、造价、施工单位等。
  在拆迁补偿方面,外坝村是这样操作的:砖房、土房分别予以270元/平方米和140元/平方米的价格,宅基地置换耕地部分按照人头计算,每人予以5000元的补贴,对于农村困难户、残疾人家庭及地灾搬迁户,每户补助搬家费1000元。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村干部和业主委员一起负责建设中的协调、规划监管等,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风貌特色。
  村民建房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并向业主委员会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业主委员会组织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干部等人参加的承建商招标会议,确定资质优良的建设单位。
  楼房建成后,业主委员会组织业主采用抓阄的方法来确定房屋的具体位置。农户只需按照620元/平方米的价格交纳资金便可入住,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
  
  公共设施,配套完善
  
  《村委主任》记者徜徉在外坝村的乡间小道上,放眼望去,一幢幢极具“重庆味”的巴渝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满坡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宛若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
  “我们从几十年的老土房搬进山下的新楼房,大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真方便。”李华喜指着整齐排列的小洋楼开心不已地说。
  外坝村的巴渝新居具体表现为三层小楼的形式,没有院子。每4户农民共一栋楼,每栋楼的第一层为商业门面房,第二层和第三层为居室,居室又细分为160平方米和140平方米两种户型,里面包括三室两厅一厨一卫。
  外坝村村委主任王远建告诉《村委主任》记者,之所以建设商业门面房,主要是考虑到让农民通过出租或做生意的方式增加收入。
  巴渝新居主体部分建成之后,村两委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先后拓宽道路5900米,硬化道路6200米。建成一座日处理200吨饮水的自来水处理厂和一座农家书屋。
  涪陵区委组织部、区环保局和区财政局共同扶持外坝村建起了村两委办公室。区体育局支持村里建起了一个村级塑胶灯光球场,四周安装乒乓球台及各种健身器材。区卫生局支持村里建了村卫生室,并配齐了卫生设施。
  住上新房之后,村民们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也愈加强烈了。村里策划成立了一个微型企业,决定由它来统一负责152户村民的垃圾清扫以及绿化管理工作。
  由于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完善、环境质量较好,外坝村于2010年11月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生态示范村。这是涪陵区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村,也是重庆市第二个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村。
  巴渝新居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由于有了超市,村民在村内就可购买到日常生活必需品。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再也没有出现随地乱吐痰、随地乱扔烟头纸屑等行为。村民们的娱乐项目也多了,以前老爱一起打麻将,现在,看书看报、下棋打球的人多了。
  很多村民认为,由于新居宽敞明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周围有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新鲜,他们的居住条件不比城里人差。
  
  产业兴农,富路宽广
  
  重庆市委研究室产业处处长肖泽群认为,巴渝新居建设的内涵不仅仅在于盖房子,它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将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
  外坝村的巴渝新居建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完备的公共服务,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巴渝新居建设节省出的宅基地为该村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农民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外坝村村委主任王远建告诉《村委主任》记者,等所有村民都搬到巴渝新居的时候,外坝村将节省出100多亩宅基地,这些宅基地置换成耕地后可以为村里的招商引资提供便利。
  对于那些不愿种地的村民,村里鼓励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大户和公司来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大户或公司优先在这些农户中招聘员工。
  为了夯实产业基础,村两委采取“产业带动基地、基地发展大户、大户引导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培育农村专业大户,走“公司+大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公众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坡地,采用鸭―沼―菜模式,年出栏肉鸭100万只以上。
  通过招商引资,目前,村里引进的水晶饰品厂已安排60多名村民就业,月工资2000多元。引进的贝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片开发中药材500亩,在离居民点较远的高海拔地区发展丰产林3000亩。村两委依托惠马专业合作社,在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低海拔地区错季节集中打造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基地500亩,利用冬闲地种植青菜头1780亩。
  村里还组建了扶贫互助合作社,破解村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加大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引导劳动力内传外输,增强村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外坝村一组村民刘勇靠木工手艺,和老婆在村里帮人做门窗和家具,每天收入近300元,一年下来能赚10万元。他在村里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房屋。
  没有手艺的人也有活干。村民邱帮平两口子在水晶饰品企业上班,一天收入170元,厂里还包一顿午餐。
  一组村民徐应芳继续种地,但这次是“为别人打工”。她和30多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贝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500元/亩,她的2亩地每年坐收1000元。她在该企业上班,种植紫菀、白花前胡,工资40元/天。
  “2010年,外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5元,比2009年提高了近1500元,同比增加31%,有275户农户提前2年实现了增收万元的目标,外坝村也因此被评为重庆市整村脱贫万元增收示范村。”外坝村村委主任王远建告诉《村委主任》记者。
  (本稿采访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正权和马武镇党委宣传委员何龙飞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