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备系统建设状况分析:国网灾备中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5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尽管地震除造成当地金融机构办公场所和设备损坏外,交易数据被毁、客户资料遗失等也给财产确认、申报理赔乃至日常资金使用都带来了不小麻烦。但由于之前普遍建立了以集中交易为基础的灾难备份系统,各类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较轻。灾区自身信息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灾区的信息系统基本瘫痪,企业、政府及个人数据损毁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国绝大多数信息系统尚未对灾备系统给予足够重视的缺憾。
  我国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必须从灾后重建的全局出发,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总结经验教训,抓住建设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有序推进我国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应急灾备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必须使各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考虑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必须对各级信息系统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应急系统和灾备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探索建设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推进灾备系统向实用、高效方向发展,切实为今后我国各条战线和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信息化建设急需灾备系统支撑
  
  必须看到,四川特大地震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越性和脆弱性都十分明显。一方面,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通讯网络为抗震救灾提供有效信息传输保障,灾后信息公开工作受到国内外普遍好评,清晰准确的地理信息为重大救灾决策提供重要支持,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平台为捐款、捐物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抗震救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信息化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性也十分明显,灾区通讯基础设施受损非常严重,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通讯能力几乎丧失殆尽,直接经济损失60多亿元。四川六州市的40余个区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基本瘫痪,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惨重,对政府行政、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这次地震灾害进一步暴露了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首先,灾备对企业来讲,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
  在中国,一般都是高端客户才会考虑做灾备,而在国外,高中低端客户都会建设自己的灾备系统,比如律师就有责任保护客户的资料,他就会到灾备企业做好自己的灾难备份。因此,未来国内的灾备趋势应该是从高端企业慢慢开始向中小企业扩展,从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扩展,从金融企业向其他企业扩展。对企业来讲,要从自己的公司规划开始,做好面对灾难的准备工作,以期能迅速从灾难中恢复过来,保持企业发展。对社会公众来讲,企事业单位比如银行有没有做灾备,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强化社会公众的灾备意识。另外,我国在灾备领域出台的政策法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政府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要加强,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灾备建设。从核心业务向周边业务发展,从总部向分支机构发展,从IT的恢复向业务的恢复发展。
  就灾备系统建设而言,一是信息化建设中对应急以及灾备系统建设的模式亟待统一规划和整合,必须大力提高各级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避免在大灾到来时造成电子政务系统和数据损毁严重;二是灾区政府和企业的信息灾备体系不完善,缺乏公共数据平台,数据损失相当严重,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都很大;三是标准规范存在不统一的问题,给数据恢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不利影响;突出的一个例证就是重点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工作滞后,文物部门数字化及其灾备系统建设滞后,数据损失难以弥补,也反映了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和机制缺失,信息资源损失如何评估、谁来负责、谁来抢救等都缺乏执行主体,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中缺乏统一的灾备制成体系所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也直接应接影响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把灾备系统建设纳入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
  
  大灾之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要使信息化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考虑各级各部门的灾备系统建设,应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我国各级机构包括企业建立灾备系统的意识。这也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明确需求,表明我国信息化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多数重要信息系统建设都采取了大集中的模式,但集中事实上也将运行系统的风险集中了,一旦公司总部的主机房因为特大灾难损毁,则整个公司的客户资料和交易数据都将毁于一旦。目前,国内金融、电信等主要系统大部分都建立了灾难备份系统,而且大多采取的是异地备份的模式,即使公司总部的主机房遭到破坏,异地的备份系统也可以很快接管系统,确保客户交易不受影响。
  灾后重建过程中建立信息灾备体系需要整体长远谋划。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核心系统和数据一旦遭受严重打击,将会对政府行政、企业运行和居民生活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建立有效灾备体系,科学防灾减灾是长远战略性问题,重要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灾备问题必须尽早提上议事日程。这项工作需要在重建过程中受到更大重视,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总体规划,统一建设,统筹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灾备体系建设。综合考虑风险、成本、地理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制定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的灾备体系建设方案注重互用、互补,以较低成本建设可靠的灾备系统。
  
  几点建议
  
  灾备系统建设应与各级各类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推进、深度融合。这次重大地震灾害使得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创,部分重灾城镇几乎需要全部重建,这对信息化建设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源、交通、金融等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配套要即时到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信息化要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做统筹安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灾备系统建设中,应当配合重点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同步发展,提高安全和应用水平,推动集约发展,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实用高效、循序渐进、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出发,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
  灾备系统建设也要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重在创新。在具体实现时,可考虑建立灾备系统的多种方法,除了在异地建立一个同样的系统,所需投资很大之外,还可以考虑另一种分步骤地进行数据备份,做到使用场合和存储场合分离。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将数据切成碎片后在专业数据备份公司存储。在目前数据中心非常发达、高速网络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把数据切碎后分散放置,既保护了企业的隐私,其成本上升也不会太大,从而能够使中小企业也有机会使用分步存储服务。
  灾备系统建设宜强调适度集中、资源共享。应当本着“数据平台上移、公众服务下移”的基本思路,以提高公共服务和集中服务为原则,分行业,分地区分级分类建立统一的灾备系统平台,将数据适度向地市以上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的协调与资源共享。例如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再如,加强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按照物质和非物质不同特性和保护原则,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和保护工作。一方面,加强文物数字化影像资源建设和文物内容数字化;另一方面,支持受灾地区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旅游建设,配合抗震纪念馆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多媒体展示,加速灾区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