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王思聪:成功的海归,却不是合格的接班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6
12月9日,娃哈哈集团发布通告,宗馥莉担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企业日常运营;几乎与此同时,有关王思聪旗下“熊猫互娱”破产的消息在网上流传,6000万元的债务以仅1000万元的起拍价公开拍卖,暂无人竞拍。
宗馥莉和王思聪,是中国富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父亲年龄逐渐增大,宗庆后76岁,王健林67岁,接班的问题日益紧迫。但他们准备好了吗?
在众多接班人中,王思聪和宗馥莉尤为引人注目。前者执掌的万达是全国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后者领导的娃哈哈是本土最强劲的饮料品牌。
父辈将企业做到行业首位,接班后向上的空间有限,能维持现状已属不易,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会被贴上“败家子”的标签。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选择子女作为接班人的企业,能够存续的不足30%,传承至下一代仅剩10%,到了第三代则仅剩5%。金钱对王思聪和宗馥莉而言并非问题,名声才是关键。换句话说,“富二代”易做,企业家难当。
宗馥莉和王思聪在身份上有诸多共同之处:年龄相仿,都是80后;自家企业都是知名品牌;父亲都曾做过首富。关键是两人都是海归,留学经历影响深远,“国际范”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血脉中。
宗馥莉14岁出国留学,年纪轻轻就在国外度过八年,其价值观更接近西方。22岁回国后加入娃哈哈,她的管理方式与父亲宗庆后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员工,宗馥莉采取西方思维直接解雇,而宗庆后则主张留用:“调至其他部门便是,何必解雇?”
在代言人王力宏问题上,宗馥莉认为王力宏已不再受欢迎,想更换代言人,塑造娃哈哈年轻品牌形象。更换代言人本属正常,但宗庆后因旧情而犹豫:王力宏与娃哈哈合作十多年,在最火的时候也没有提高代言费,现在更换是否过于冷酷?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某些场合,人情比金钱更有用。老一辈创业者深谙此道,企业要做大,仅有金钱是不够的,还需打点各种关系。
在西方,商业与关系是分开的。于是,出现娃哈哈内部“滑稽”一幕:宗馥莉解雇一人,宗庆后随即将其请回,留在身边工作。然而,父女间并无矛盾,只是理念不同。
王思聪也面临同样问题。王健林曾表示:“他有种智商优越感。”王思聪自视甚高,敢于直言,刚回国就揭露汪小菲的老底,称其为假富二代——原来富二代圈子也有鄙视链。他的直率比起宗馥莉更胜一筹。
王思聪对接班有清晰认识:万达的摊子不易接手。首先,他对房地产不甚了解,兴趣也不在房地产;其次,干不好会被媒体骂为“败家子”;第三,西方企业多采用经理人模式,可以放手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王思聪智商高,看得明白,富二代接班人不易当,因此他以创业为名,从父亲那里获得5亿元资金,远离万达。
从王思聪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他的“智商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见解比他人更透彻。他的直率和西方思维相似,与王健林的“老好人”形象截然不同。
比较宗馥莉和王思聪在各自行业的发展。宗馥莉按部就班,从一线生产管理做起,逐步晋升至品牌战略和副董事长,15年的磨砺,层层递进,为接班打下基础。
有人批评宗馥莉,称她在娃哈哈期间,企业未有大发展,逐渐平庸。这种批评似乎有些吹毛求疵。娃哈哈的大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娃哈哈能保持营收不下滑已属不易。
就像阿里巴巴,如今如日中天,但若未能抓住下一个风口,也会变得平庸。打江山难还是守江山难?见仁见智。
王思聪带着5亿元去创业,起点极高。他重金投入熊猫直播和香蕉计划两家与电竞相关的公司,但熊猫破产,香蕉亏损,王思聪差点成为“老赖”,受到高消费限制。
想起王思聪刚投资熊猫、香蕉时,网上自媒体吹捧他三年将5亿元资产翻至50亿元,堪称商业天才。如果王思聪真的有50亿元,为何还不上千万债务?
由此推测,王思聪的投资难言成功,至少并未赚得盆满钵满。网上有段子笑称,王健林给王思聪5亿元,三年翻至50亿元,翻了10倍。
段子作者未区分“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起点如此之高的王思聪,多年下来,还未赚得财富,确实令人尴尬。
在中国,民营企业请职业经理人接班,老一辈企业家难以接受。曹德旺表示:“我的企业,儿子干没了,理所当然。”他不怕破产,只愿将企业传给儿子。
陈天桥说得更为透彻:“家族企业没什么不好,亲戚间无猜忌,工作效率高。孙正义曾很欣赏我的这个观点。”
在中国缺乏诚信体系之下,老赖成风,贸然将企业托付给外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无论子女是否有能力,将企业托付给他们,败也败在自己人手里,比败在外人手里要合情合理。
综合来看,将企业传承给子女,更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