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大家帮我评论这些小说。

这几本书的名字分别是《昆虫记》法布尔,《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蓝花》曹文轩、《红葫芦》曹文轩、《小河弯弯》曹文轩、《长裙子短袜子还有一顶蓝帽子》曹文轩、《第十一根红布条》曹文轩、《暮色笼罩下的祠堂》曹文轩。只评几本也不要紧的,但必须评两本以上。这些评论要有关作者写小说的意图、中心思想等、越深刻越好、最好能长一点。
可以只评一本哦!

第1个回答  2008-07-29
至少得1500分
第2个回答  2008-07-29
三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国演义

昆虫记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47936
水浒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8.htm
红楼梦
http://tieba.baidu.com/f?kz=65297344

蓝花
http://www.chinavalue.net/bookinfo/BookInfo.aspx?BookID=453783
第3个回答  2008-08-02
简介:
《红楼梦》是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曾用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据考证,学者普遍认为作者为:曹雪芹。评阅者:脂砚斋。现存大约八十回。
由于原著结尾散失,许多续作纷纷出炉,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五十余种。较为著名的续作者有清代才女顾太清及通行本续作者或整理者高鹗等。而通过此书中的后四十回诗词可以看出续作者大大宣扬迷信的因果报应、虚无宿命的封建毒素,严重歪曲了小说揭露和抨击现实政治和社会黑暗的思想倾向。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两种说法)(曹雪芹逝于1763年是脂砚斋说的: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著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据一部分红学家研究,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但有些派别认为脂批纯属后来者杜撰,不能作为研究证据。
清代诗人富察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咏《红楼梦》诗题曰:“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这大概是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没有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笔记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对清人笔记和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从此成为定说。稍后脂本脂批的发现更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但问题是不同脂批间具有非常多的矛盾,脂批很可能为假造。
主题思想: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第4个回答  2008-08-06
《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国演义

昆虫记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47936
水浒传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8.htm
红楼梦
http://tieba.baidu.com/f?kz=65297344

蓝花
http://www.chinavalue.net/bookinfo/BookInfo.aspx?BookID=453783
第5个回答  2008-08-07
《红楼三说》
红楼梦的现代性解读(一)薛宝钗
一、
在论及媚俗问题时,我们在西方文学中最熟知的是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西方文学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文学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在东方古典文学中找到“媚俗”的较早形态,我们称之为“前媚俗”或初始化媚俗形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红楼梦》里,包含着丰富的“初始化”媚俗因素。
二、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红楼梦》的主人公,书中的人物,有典型性格的也不下于几千人,但是要说最重要的就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书中提到,“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在“终身误”中,作者写到“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朱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可以说,全书就是围绕着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爱展开的,我们先来看宝玉,宝玉在未出现时,他在黛玉心中的形象是“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在看过宝玉的样貌后,黛玉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正是对“木石前盟”的呼应。在描写了宝玉的外貌后,书中也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接下来是《西江月》一词对宝玉的评价,一般的读者是对宝玉是肯定的,通过对宝玉的肯定,同时也肯定了和宝玉同属于一样的“不通世物”,“行为偏僻乖张”的与正统封建思想、文化和道德不相容的一类人。包括从黛玉为主的晴雯,尤三姐、司棋芳官等人,而与他们相对的自然是维护封建思想和道德的主流人物,是以宝钗为代表,包括袭人、王夫人等。这一类人相对于前面的“边缘人”来说,不但人数众多,而且也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主流思潮的提倡者和追随者。在《红楼梦》中,前者是以“雅”的形态,后者是以“俗”的形态出现的。对于“雅”与“俗”不能过于简单的理解,而应在文本中具体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说,雅的少数边缘人已经具有“反媚俗”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他们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在封建社会中,以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着个性和尊严。而后者在“媚俗”的主流思潮中,逐渐的以个性的丧失来逐步适应主流社会思潮,不断的为了随波逐流而改变自己,最后成为了众人无差别中的“众”中之一。
三、
先来看“媚俗”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宝钗,书中写道宝钗年纪虽然不大,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而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人,古深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亦即多与宝钗玩笑。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宝钗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都无可厚非,于比起来,人更加随和,人缘也更好,同时也深受周围人们的喜欢,从书中其它地方我们也可以得知,贾府上下,包括最为挑剔的赵姨娘,也说她会做人。但是为什么她能得到贾府掌权人物的喜欢和下人们的爱戴呢?因为她“随分从时”,在元妃省亲要姐妹们作诗时,她因为元春的好恶而让宝玉改诗,在看戏时,她迎合贾母的好恶,点《西游记》这样热闹的戏。史湘云请客没钱时,便给她螃蟹做东,以博得其好感,甚至拿自己两套新做的衣服给金钏做装裹衣服,也不忌讳。从一般的层面上看,她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了他人甚至不惜委屈自己。是我们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她的“专门利人”,并不是“从不利己”,她做的任何事,没有一件不深谋远虑的,说到底,是以“小恩小惠”来达到更有价值的目的。正是因为出身于皇商世家,所以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以一种利益的衡量为前提,比如她同情邢岫烟的贫穷,并不是她的善心发作,而是为了让她当弟媳,对她来说,在几乎从来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即使有那么一瞬间的闪现,也马上被熄灭在主流封建道德规范之中,正是在她不断的为各种现实利害得失而“随分从时”中,不断的丧失了自己所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个性,对于她来说,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了大众之中,因为她才获得了“人谓,黛玉所不及。”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谓”,正是众人眼中对她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的态度,书中有一段薛姨妈对黛玉说的话,“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为了正经事,就有话和她商量,没有了事。幸亏她开我心。”这句话当她是在说宝钗,三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就风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面的话,要加一句和王熙凤与贾母的关系对比呢?这其实是作者的匠心独具,虽然是借薛姨妈之口,但是表达的是对宝钗的性格的深入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宝钗在真实感情和在别人面前做出的虚假感情已经分不开了,王熙凤对待贾母时,完全是一种阿谀奉承,因为她知道,在贾府只要有贾母给她撑腰,她的地位就不会动摇。而宝钗在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中,已经不自觉的将这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渗透在性格之中,所以对自己的母亲也在不自觉中渗入了自己都不知道的做作。
四、
可以说,宝钗封建社会主流道德所塑造的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不论是才貌品德,还是为人处事,都和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相一致。虽然她在大观园中的才华可与黛玉相媲美,但是她却相信并竭力维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的愚昧论调,她对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识字倒好。”所以她尽管读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但这也与她一贯的现实利益计较相关的,是因为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选才人的木的,虽然没有入选,但是她却调整了目标,要成为“宝玉夫人”这同样是基于一种现实的利益考虑,她在宝玉挨打后,也着急过,关心过,这不能说是虚伪的,但和黛玉的关心是不可能一样的,其中难免渗入了一些现实的因素,宝钗作为封建主流思想道德造就的典范完美“贤妻子良母”,虽然对社会来说是成功的,但对于她个人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这些伦理和道德规范恰恰是压迫和摧残妇女的工具。宝钗虽然在为人处事方面,甚至在贾府的错综复杂的家庭斗争,与黛玉对宝玉的婚姻之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她还没有能看透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拒绝“媚俗”,不一定能都取得胜利,但是至少乐意保持自己的完整独立的人格,表现出海明威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体验生命和自我的力量,但是媚俗,可能会在一时取得利益,但最终会成为其所信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宝钗后来虽然如愿以尝的实现了“金玉良缘”,但是不但没有得到宝玉的爱情。而且还要在漫长的岁月中,“守活寡”。成为另一个李纨。
五、
媚俗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境遇,对于宝钗来说,她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个人的原因,因为她从出生开始,就生长在媚俗的社会环境之中,比之宝玉和黛玉,她更容易认同媚俗的观念。但是,我们在同情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几乎人人都处在这样的境遇之中,但是报废所有人都对媚俗认同和妥协,比如宝玉和黛玉,晴雯、尤三姐等。宝钗的媚俗在大观园里要算最为彻底的,而且不仅如此,她还劝别人也假如媚俗的行列中去,她就曾经劝过黛玉,“咱们女儿家,不认识字倒好……为了移情,就不可就要了。”可见宝钗也并非完全没有对人真诚的时候,至少在宣扬媚俗方面她是站在非个人的全体主流社会思想一方的,做媚俗的“鼓吹者”,宝钗鼓吹媚俗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宝玉,这既是为了当时讨好贾母,贾政和王夫人,让宝玉读书考科举,又是为日后的长远打算,心计果然非同一般,这和她平时的沉稳与冷静是一致的。在劝宝玉媚俗时,尽管宝玉根本不听,有时“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子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她自己则“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尽管如此,她“过后还是照旧一样。”对于宝钗的传播媚俗的决心,可见真正不可就要了,就如同福轲的权利理论所揭示的,她已经被社会“规训”的太成功了。不但没有受到宝玉`和黛玉的影响,反而总是要改变他们,让他们也“媚俗”。
但是,媚俗远不止是为了自己在从众之中获得利益,同时,在表面的“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之下,却总是隐蔽的以各种方式伤害别人,虽然媚俗的人们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关系也是融洽和谐的,但是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是基于虚假之上的,尽管宝钗人缘极好,但是作者借诗对她评价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了达到木的,可以施展各种手段,比如对于黛玉,在一次诗会上,黛玉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她就以此为契机,将了一堆媚俗的封建主流思想大道理,黛玉只得“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又送燕窝给黛玉吃,果然单纯的黛玉被她的假仁假意所蒙蔽,虽然不赞成她的媚俗论调,但是却被宝钗瓦解了敌意,而且对宝玉说,以前错怪了宝钗,当然宝玉没有像黛玉那样被一时的假象所蒙蔽,而是清醒的认识到宝钗的手段和方法他提醒黛玉说:“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可见,虽然宝钗多次劝宝玉“媚俗”,但是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更加深了他对宝钗的媚俗的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也看到了宝钗甘心媚俗的态度,对于宝钗只能表示惋惜。“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蛊之流。”宝玉在反抗媚俗的问题上,从来都是清醒和坚定的。
六、
宝钗虽然很媚俗,但不可否认她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可是我们在认真的思考这些“优点”的时候,却发现,这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点几乎没有一点是发自内心的,无不带有虚假的成分,她说非所说,因为她说话只是为了迎合做给周围的人看的,她几乎从来没有真真正正的说和做表现自我的真实感情和意愿的事,她在媚俗中不仅丧失了自我,而且已经被“异化“,因为她的”自我“已经渐渐的被一种主流思想和“公众”意识所代替。由她的“冷”,我们可以看出,她已经被“物化”,这种表面对人和蔼可亲,热情大方,实质上却冷漠得连一点点正常人的感情都没有了,书中有一段她和王夫人的对话“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由此可见,她已经彻彻底底的被“物化”了,其实她和她的哥哥薛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如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家族同样性一样,在宝钗和薛蟠的心里,任何事情都是“几两银子”可以打发的,在宝钗眼里,无论是什么都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包括婚姻、感情和人的生命。可以说她不仅没有了个性,而且也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媚俗中彻底被异化和物化的同时,她和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里的葛雷硬和庞得贝一样,都是眼中只有物,不见人的“单向度的人”(弗洛姆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