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中学的文化传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一百年来,三中屡经社会变迁,几遭政治风雨,但她没有被岁月淹没,没有被历史淘汰,她依然光彩四射。这当然与她的文化渊源有关。汉阳拥汉水,抱长江,坐守荆沙川沔门户,三中所在地的棉花街、河泊所,曾记录过当年与川陕、湘鄂西商贸的繁华。荆楚文化、知音文化以及归元禅宗文化都汇聚于此,自然形成了厚重的“重教尚读”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三中在百年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与学校精神。
——艰苦奋斗传统。三中多寒门子弟,生活朴实节俭,有劳动本色。长期以来办学条件简陋,环境的改善多为自己动手。校园苦读风气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很高。
——素质教育传统。三中教师讲课多有文化韵味,不少教师多才多艺。对学生充分容纳个性,注意培养独立人格和活跃的性格。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特色。
——教书育人传统。三中在不同时期都能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三中教师有做学人型教师、做贤人型教师、做哲人型教师的传统,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但不放纵,诲人不倦。
——造福桑梓的传统。历史上汉阳地域广阔,影响远及川汉沔。群众中有的上下几代,有的兄弟姊妹数人,有的夫妻子女,皆为三中的学生,三中为汉阳子弟提供亲情服务。任何一所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应扎根于本地区百姓的情感之中,学校的力量在于此。 三中的精神,是在三中的传统、三中的校园文化以及由此积淀出的优良校风、学风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它成为三中人的精神特征和行动动力。三中的精神表现为:
——追求光明、献身祖国的精神。从殷崇周、张执一,从省阳高的学生运动、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从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从服从国家需要放弃个人理想,从踊跃上山下乡、投身边疆建设……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有残疾自强不息,身处逆境自强不息,遭受挫折甚至打击仍自强不息,正如青年作家徐世立所说:人可以被放逐,但历史名校及她一脉相承的治学育人传统和精神是不会被放逐的,因为它根植在人心的深处。
——以人为本的精神。人本精神是教育的核心精神,三中的教育所以具有良效,就是把这种精神发扬到极致。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线下生龚政上了上海交大,线下生梁定梁进了华科大少年班,线下生郑晓蕾成了汉阳文科状元,中考成绩不起眼的何立强夺取了高考理科全国总分第一名。三中的精神是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
——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诚敬勤朴”到“严勤礼毅”,从“严勤礼毅”到“励志、树人、发展、创新”,理念不断更新,制度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永远指引着三中人开拓进取,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中的传统与精神,是三中的力量所在,价值所在,是百年老校永远年青的底力。
历历晴川越百年,萋萋芳草碧连天!三中人锐意进取,勇求发展,决心进一步发扬百年老校优良传统,弘扬三中的文化与精神,朝着省级五十强名校,进而朝着全国一千所示范高中,奋斗,再奋斗! 武汉三中创建于1905年,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05年11月6日,省、市、区近百名领导参加我校百年华诞庆典活动,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程贻举、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张酉水、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湖北省副省长韩宏树、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副厅长黄俭、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罗国轩、谭仁杰、靳雁、谢世腰、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区长李诗伟等。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领导及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发来贺电。百年华诞庆典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武汉三中又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