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27
“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在理科生的江湖中广为流传。这句话的直观意义是显然的。北京高考总分750分,其中语文占据150分,是高考六科当中区分度最大、偶然性最强的一门,对于理科同学来讲,一般也是最难以把握,难以捉摸的——与确定性、客观性强的数理化相比,语文学科特有的主观性总使人有几分忌惮。特别是2013年以来,北京高考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用数理化拉开差距变得越来越难,语文的区分作用因此而更加显著。语文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成绩的高低。这是不言自明的。

但我认为,“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的含义,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高考的语文试卷虽然只有150分,但是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却远远不止150分。为什么这么讲呢?

首先要搞清楚,语文难在哪里?对于基础牢固的同学而言,字词、句法、诗文的背诵都不是真正的难点,语文最难处莫过于各种阅读(诗词鉴赏、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北京高考中有微写作和大作文)。换言之,语文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考验。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这里——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同时也渗透在其他科目的考察当中,而且其他科目的难点,也都与这两种能力有关。诸君试看——

数学:高考数学的绝大多数题目都是有章可循,可以“按照套路出牌”一一解决的,即使是难度较大的“压轴题”解析几何也不过如此。唯独最后一道“大轴题”防不胜防,没有固定的出题方向,也没有固定的解题套路。这道“大轴题”承担了数学绝大部分的区分度,它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三点:读清楚、想清楚、写清楚。首先,这道题目的题意会比较“绕”,透彻的理解本身就是个问题,许多同学就是因为读题不清而折戟;其次,理解题目之后要把数学推理的过程想清楚,这是不言而喻的;最后,由于推理过程比较复杂,如何把它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又是一个问题,有些同学明明想清楚了却写不清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分数从指头缝间溜走,实在可惜。这三个难点当中,“想清楚”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属于数学的范畴,“读清楚”和“写清楚”则分别体现着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因而都与语文有关;

英语:英语的难点在于完形填空、阅读的后两篇和作文。其实,以北京高考的词汇量,同学们看着英语试卷和中文也没什么区别,字面理解实在是不成问题的,因而难点也就在于阅读理解能力(完形填空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只不过换了一个载体而已。

物理:物理考试的难点毫无疑问在于最后一道题(北京高考中是理综试卷24题)。与数学类似,这道题的难点也在于“读清楚”(理解物理过程)、“想清楚”(分析与计算)和“写清楚”(将解题过程呈现在试卷上)。因为读题不清楚和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化学与生物:化学和生物的难点都在实验题上,因而一并讨论。实验题的要点就在于整体把握实验的“结构”(这个词的定义,参见上一篇推送《高中生物学的结构》)和准确答题,前者体现阅读能力,后者体现写作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是在考语文。特别是生物实验,出题人意图有时十分微妙,理解起来破费周折,对于答题精确性的要求也颇高,因而我记得高三时班里流传着一句话:八十分的生物考试有二十分在考语文。这虽然是玩笑,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之外的其他各科,其区分度最大的题目也往往是在考验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语文学科完成的。因此,说语文是所有科目的“幕后黑手”,一点也不冤枉。同学们有时候会觉得“我身边语文好的学霸为什么门门都好”,我以为其中奥妙就在这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两种能力这么重要,现在距离高考还有四个月,如何能够提升这两种能力并把它们运用到各科当中去呢?客观的说,想在这么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能力实在是不太现实的。但我可以谈一谈我个人在考场上运用这些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第2个回答  2017-06-27
因为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而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