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深圳坪山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大万世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西南的客家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

  大万世居的内部格局,是由九条大街、十八个天井、八个楼脚,外加四周相互贯通的走马楼串联而成。在大万世居的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达、南北格局对称。

  从平面布居来看,大万世居呈长方形,以祠堂、中楼、后楼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两排硬山顶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样的二层式房屋。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体。围墙六米多高,四边合围,周长约500米,由三合土夯成,墙顶设走马廊,号称“十阁走马廊”。又有三层高碉楼分布四周,且枪眼广布。

  四周围厚约80公分的院墙,墙外有护城河,围墙四周有碉楼,整座建筑物前有半月形风水物池。正墙有三门,中门为牌楼,牌楼上装饰飞檐及灰塑,木构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两侧门,有中门经过门楼进入庭院,正中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强族人团结,抵御外族入侵,处理内部事务之场所,是一个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万世居群体建筑中为中心之重。祠堂匾额书“端义公祠”。祠堂分三进,前厅悬“光宗耀族”、“燕翼诒谋”木匾。中厅两旁墙及正梁分别悬挂三幅弘扬族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匾额,如:“赞政宏才…”、“急功好义…”。后厅中间设置神龛,上刻“追远堂”神龛,供奉曾氏家族族先历代之牌位。

   大万世居特点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渊源。因此在客家人之建筑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为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整座建筑物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的风水池遥相呼应,是典形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万世居”不仅体现其深邃的中原文化之底蕴,其现实的社会功能也比较明显。

   防御性

  大万世居仅有正门楼三个门可以出入。正门楼为二层建筑,白天有人站岗放哨,夜间三个门全部关闭,有人在阁楼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达十余米的碉楼,昼夜有人暸望。院内中楼二边也有碉楼以防不测。正门楼上还凿有许多枪孔、炮孔。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大门一关,用枪、炮进行抵御。这种结构,除了御敌外,还用以防御野兽。这种防御性的建筑充分体现其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

   封闭性

  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自成一体,由于围楼全封闭,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发展出两个横向铺开的露天内院,又称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闲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公共厨房、厕房、仓库和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公用水井之处,家家户户屋内还设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团结性

  大万世居“我群意识”浓厚。大万世居有大小房间约400余间,每间房之间都是相通的,两排房子通过廊庑、夹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间有门相通。客家人向来注重团结,直到当代,客家人还会把整个村的人当亲戚般招待,这跟客家人从中原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岭南这一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不免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械斗,更需要族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不分你我的传统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时,防御功能尤为突出。

   宗法制

  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族,汉族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筑和格局面中得到了体现和保存。房间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轴线上的房屋为嫡子嫡孙居住,庶辈按亲疏居于偏房。二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客家人自觉地遵守着这套祖宗遗留的嫡庶制度。虽然子孙满堂也决不会分家,房屋子不够就在院内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

  大万世居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大万世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大万世居的历史渊源。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对了解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迁徙史有重大价值。曾氏祖训开创了大万曾氏一脉“大仁大爱”的家风,“大万祭祖”不仅体现了曾氏家族的宗族观念强,还体现出对宗圣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脉“慎终追远”家风的传承,展现出曾氏一族和睦相处的浓厚氛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