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法口诀表”的思考和探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10以内数的分成”是一年级上学期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后面所有复杂计算的基础,可是很多学生较长时间内习惯于数着指头算数,“数指头”是孩子算数的必经阶段,我们不必谈虎色变,一味制止,孩子“数指头”的主要原因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仍处于萌芽状态,无法完全摆脱实物计算。但被动单一让孩子仅靠数指头完成从具体物体到抽象数字之间的的障碍过渡,显然时间会很漫长,也会大大降低班级授课制下的整体课堂效率,这时我们就完全有必要让孩子孩子熟练背过数的分成,快速完成这个思维过渡。像“乘法口诀表”那样,“儿歌化”、“口诀化”是低年级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一个“10以内数的分成表(加法口诀表)”,与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一.教材现状分析:

我们的教材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并没有和乘法那样,总结一个口诀表帮助孩子记忆。人教版教材中有类似作用的是分别整理了一个加、减法的算式表格(如图一):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进行了有序排列,要求学生探索、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找规律和检验计算的熟练水平,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没有多大作用。

                      (图一)

二.表格的设计

教学数的分成时,我们一般采取“几可以分成几和几”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述较长,低年级孩子习惯性的拖长声,表达很费时间,过长的表达也影响了孩子的记忆效率。于是我把上面语句和(图一)整合,设计了一个表格(图二)。

2 一一 

3 一二 二一 

4 一三 二二 三一 

5 一四 二三 三二 四一 

6 一五 二四 三三 四二 五一 

7 一六 二五 三四 四三 五二 六一 

8 一七 二六 三五 四四 五三 六二 七一 

9 一八 二七 三六 四五 五四 六三 七二 八一 

10 一九 二八 三七 四六 五五 六四 七三 八二 九一

(图二)

这是一个完整的2——9数的分成表,共45句,可以叫做大分成表。主要特点是去掉过渡词语(“可以分成”、“和”),只保留纯数学关键词(数字组合)。但里面有20个交换重复的数对组合如(10=3+7和10=7+3),为尽量减轻孩子的记忆负担,把这些实际上重复的数对组合再去掉后半部分(大数开头的),变成了这个小分成表(图三):

2 一一 

3 一二 

4 一三 二二 

5 一四 二三 

6 一五 二四 三三 

7 一六 二五 三四 

8 一七 二六 三五 四四 

9 一八 二七 三六 四五 

10 一九 二八 三七 四六 五五

(图三)

    这是一个正序从小数(“一”)开始的分成表,简化后剩25个数对组合,也可以做一个反序(从大数开始)的分成表(图四),如下:

2 一一 

3 二一 

4 三一 二二 

6 五一 四二 三三 

7 六一 五二 四三 

8 七一 六二 五三 四四 

9 八一 七二 六三 五四 

10 九一 八二 七三 六四 五五

(图四)

三、表格的使用

    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图三表格。横向一行为一组整体背诵,因为横向每一行的得数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先读得数(如最后一行),读作“10等于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五五”,也可以再简化一下,“等于号”不读,直接读作“10: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五五”,以此类推。

这个表也可以纵向使用,如纵向看第一列,不过倒过来读更方便,也就是让孩子先说数对,再说得数:一一二(一和一合成二),一二三(一和二合成三),一三四……,这样变个方式,孩子更有兴趣(同图一作用)。还可以逐步体会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加数不变,加的数越大得数越大”的函数思想。

当然,这个表和乘法口诀表不一样。乘法口诀表可以先靠机械记忆背过,然后加以运用。数的分成表则不然,它主要是促进理解效率,单靠机械记忆很难记住。孩子背诵时要在脑海中不断把这些数字合成的过程“物化”、“形象化”,促进抽象思维的萌芽,短时间内完成多次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提高效率,也就是说这个表格掌握的过程应该是先理解,后背诵,或者说同时理解、背诵的过程。

整个表格从头读到尾不用二十秒钟,我在摸索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加法口诀表”能起到简化语言、提高效率、促进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每节课在课前开始、课中孩子疲劳时熟练几遍,约一周时间孩子基本能熟练掌握。

    “乘法口诀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财富,如果孩子在一年级数学启蒙时,拥有一个类似的“加法口诀表”,让孩子觉得数学“好玩、有趣、易学”,意义同样重大,以上仅仅是一点肤浅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望各位同仁群策群力,指正完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