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认知偏差(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是认知的四个过程。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主要有易记性偏差,首位效应、末位效应等;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代表性偏差;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

这些偏差能不能通过学习和反思,予以纠正呢?这次决策无论成败,做一次复盘,分析总结一下,下一次决策应该比这次更好,行不行呢?很遗憾,不行。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仍然很难通过学习反思纠正自己。

因为过度自信这种认知偏差会一直从在。你有没有发现,封建王朝的皇帝老眼昏花,却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一意孤行,最终王朝覆灭。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在位时间久了,也是油盐不进的,总觉得自己英明无比。当然的结果就是企业内耗严重、人浮于事,骨干精英频频离职。

信息反馈阶段有哪些认知偏差呢?

常见的有自我归因、后见之明、认知失调、确认性偏差、神奇式思考,这些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看到结果了,但对待结果的态度却不理性,这些认知偏差会让我们重蹈覆辙而不是越来越理性。

自我归因是信息反馈阶段的第一种认知偏差。归因就是追溯事情产生的原因,这种偏差说的是,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市场销售人员项目签约了,就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项目没签约,就归因于技术方案不符合用户需求。公司盈利了,领导就说是自己管理有方,公司亏损了,就怪员工不好好努力。

后见之明是信息反馈阶段的第二种认知偏差。就是指事情已经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幻觉。人们在某些不确定事情的结果出现后,觉得似乎“我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这种“后见之明”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感到自豪,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认知失调是信息反馈阶段的第三种认知偏差。就是说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比如你刚买了房子,就不愿意听到房子降价的消息;你刚买了一辆车,就不愿意听到有人说这个型号的车不好。因为这让你感到认知失调,感到痛苦。所以你会选择不听、不看的方式来避免这种痛苦。认知失调让你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确认性偏差是信息反馈阶段的第四种认知偏差。就说你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找证据。比如你买了一辆车,你会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有和你一样的车。你买了一只股票,你满眼看到的都是股票会涨的好消息。实际情况是,正面和反面的消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你总是能找到你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神奇式思考是信息反馈阶段的最后一种认知偏差。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古人常常通过占卜决疑,如果占卜的结果是好的,以后还会重复不断的这样做。大多数笃信股票投资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技术指标投资,盈利后会认为某些技术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神奇式思考。

错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反思和复盘,并且指导错误的来源,然后才有机会慢慢避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