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对教材做出取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介。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学内容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形式—对教材这个中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的演绎。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动态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指课堂上教师所教及学生所学的内容。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评价一堂课的关键。按照新课程的精神,教材只是实现目标的凭借,教材中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说是非学不可的。另外,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两节课是不可能全方位学深学透一部作品的,什么都舍不得,往往贪多嚼不烂。“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古人治学的一句要决,反映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与效果间的一种辩证关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大胆合理地取舍,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程目标。首先,要紧扣目标进行取舍。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教师在宏观上应把握专题或模块的内容及其内涵,顾及专题或模块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具体依据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坚决舍去,一味贪多,势必“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学生也会感觉不痛不痒。目前课堂教学情况主要是偏多,教师总想面面俱到,追求一节课的“整体效应”,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所以,教师必须克服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病,紧扣目标,大胆合理地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依据学情进行取舍。素质教育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对学生成长最有利、最有用的教学内容。另外,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要少讲或不讲;那些教师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东西,坚决不讲。有时,也可由学生决定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还有,要注意客观存在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的,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再次,要注意点面结合,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课堂内容既不要遍地撒网似地追求全面,也不能只抓一点狠挖狠掘,忽略其他,而要注意点面结合,恰当取舍。一篇课文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另外,注意课堂拓展要适度。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并非全部,教师还应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课堂上的延伸拓展。但拓展要立足文本,适度适量,要根据学生需求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脱离了文本或有悖学生全面发展的,要坚决舍去。总之,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恰当拓展,合理取舍。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辞和逻辑,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每篇课文可供训练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精选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立重点难点,精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训练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就容易“把课文教肿了”,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辛辛苦苦,收获却不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二、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文本、插图、练习及语文乐园,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序列也可进行调整,整合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遵从适度原则,对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量度,坚持适量适度原则。所谓的适度主要是指广度、难度和深度。广度,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要控制好,内容太多,学生难以消化;适度。指的是要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深度。教学内容难度与深度的确定是保障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深度一定要适宜,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难易深浅的程度。因为课堂学习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教学目标,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也要适当,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局限于既定教材,应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必须是精心筛选的,要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四、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陷入混乱。教学内容呈现的程序,应遵循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及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阅读教学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导致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选准教学的突破口,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序列,使之内容安排更加合理,重点更加突出,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教学内容的变序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本身的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直入重难点或抓住关键语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样的教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打破了程序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