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地震的文言文解释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八点多时,发生了大地震。

我当时正好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大家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会儿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很久,大家才明白是发生了地震,各自急忙跑到屋外。

只见房屋楼阁倾斜之后又立起来;还有墙壁倾倒房屋倒塌的声音,和孩子哭泣喊叫的声音交杂一起,喧闹的好象开了锅。所有的人头晕目旋站立不住,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河水激荡起来一丈高,满城的鸡鸭狗叫个不停。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一点儿。

再往街上看去,男女 *** 着聚在一起,争着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水井也坍塌了不能再打水,有一家的楼台南北换了方向。

枉霞县境内的山也震得裂开了缝,沂水县境内陷下去一个深洞,有好几亩大。这实在是非常奇异的变化啊。

2. 振在文言文中所有的意义与用法

①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③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

④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⑤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⑥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⑦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

⑧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望采纳

3. 文言文翻译以及解释下列的字

原文: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译文:

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的走了。

累:多次

为:做

遗:给予。

而:表修饰

1译文: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

2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道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表现了他清正廉洁

4. ''捉刀‘’文言文翻译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解释】床:指坐榻;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的“以” (认为) 不足雄远国的“雄” (称雄) 使崔季珪代的“使” (让) 既毕的“既” (在) 魏王何如的“何如” (怎么样) 然床头捉刀人的“然” (但是) 此乃英雄也的“乃”(是) 【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举例】月得十篇,或作~乎.。

5. 奕秋 的 文言文理解

1、夫的意思——发语词,不翻译。

2、数的意思——技艺3、通国的意思——全国4、诲的意思——教诲5、解释: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奕秋所教的。②“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一句中有三个之字,试分别解释他们的含义。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它,代指鸿鹄;虽与之俱学——代词,他,代指专心致志学习的人;弗若之矣—— 代词,他,代指专心致志学习的人 两人一同学习下棋。

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因为第一个人专心致志,而第二个人学习不专心,所以结果不一样。

6. 文言文中“所”的意思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所 ⑴处所,地方。

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