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声律启蒙第四十三章.十五删(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第四十三章.十五删(一)

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歌廉对借寇,习孔对希颜。山垒垒,水潺潺,奉壁对探镮。

礼由公旦作,诗本仲尼删。

驴困客方经灞水,鸡鸣人已出函关。

几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

数朝雾暗,岂无玄豹隐南山。

(老规矩,读三遍,读着不顺溜的,翻翻第四、十、十三章,温习一下关于旧韵的知识)

《声律启蒙》讲到这个份上,时不时就会遇到几个老面孔。比如习孔对颜,“孔”和“颜”就分别是指老熟人孔子和颜回,“希”大抵做仰慕讲。曾经有个孩子本名“先圣”,教书先生可能是觉得这个名字太大了,怕这孩子承受不起,于是改作“希贤”,就是仰慕贤者、见贤思齐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用就是18年,后来为了地下工作的需要,他又改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小平。又比如奉壁对探镮,奉璧说的是老熟人蔺相如“完璧归赵”,第十七章讲过的。探镮的主人公是多次出镜的羊祜,当然剧情是全新的。

羊祜五岁时,忽然有天叫乳母去取他平时玩的金镮。乳母说,咱家没有此物呀!于是羊祜自己跑到邻居李家,探手到东墙边的桑树洞里,拿出一个金镮,却是李家亡儿藏起来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于前世今生的狗血故事,早年间的《故事会》上,隔几期就会讲一个类似的。

再比如驴困客方经灞水,鸡鸣人已出函关。出句说的是熟人孟浩然在灞水之滨骑驴自驾,踏雪寻梅的事儿,第十六章讲过的,致敬!孟浩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驴友。

鸡鸣人已出函关说的是熟人孟尝君,当然这个剧情也是全新的。在第四十章我们曾经讲过,孟尝君途径赵国某县时,因有赵人取笑其身材瘦小,率众砍杀数百人后扬长而去的故事。这桩惨案的元凶确系孟尝君无疑,但如果套用“蝴蝶效应”的视角来分析,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却是我们的另一位老熟人,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嬴稷。

说话嬴稷爱才,仰慕孟尝君,为交换孟尝君入秦,不惜把弟弟泾阳君派到齐国做人质。泾阳君也是半个熟人,他是芈月和义渠王的儿子。后来几经周折,最终促成孟尝君入秦,嬴稷想拜孟尝君为相,但却遭到了秦国老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嬴稷暂时软禁了孟尝君,在用or杀之间做单项选择题。孟尝君身为齐国教父,门客三千,岂甘坐以待毙。但面对秦国正规军,再嚣张的黑社会也不敢硬拼。于是他们商量半天,想出来一个简单但却古往今来效果极佳的办法,行贿。

孟尝君托人联系上了嬴稷最宠爱的妃子,妃子爽快地提出了条件,要孟尝君那件举世闻名的皮草,狐白裘。这位妃子并不知道,孟尝君一到秦国,就把这件狐白裘作为见面礼送给了嬴稷,她直接找嬴稷要,估计嬴稷也会给她。但这下该孟尝君作难了,好在他身边有不少异能人士。其中一位扮成狗混入秦王宫,把狐白裘偷了出来,献给了那位妃子。该妃子也真是拿钱办事的主儿,最终说服嬴稷放孟尝君一行出境。

孟尝君不敢耽搁,连夜行至秦国东大门函谷关。按秦国法令,函谷关鸡鸣出客。为免夜长梦多,又一位异能人士学起了鸡叫,由于他学得惟妙惟肖,全城的公鸡都跟着打起鸣来,这让老高想起了《疯狂动物城》里狼嚎的桥段,偷笑三秒先。结果守关士兵依律开关,孟尝君一行逃出生天。你想啊,在秦国憋了这么一肚子火,到赵国难免沾火就着了。现在我们就用“鸡鸣狗盗”代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者偷偷摸摸的行为。

礼由公旦作,诗本仲尼删。这一联的对句说的还是孔子。据司马迁说春秋时期有诗三千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三百零五篇。但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孔子“删诗”不成立。主要证据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当时“诗”的大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孔子当时尚未成年,不可能“删诗”。再者,孔子之前,列国士大夫在对外讲话中,引用“诗”句就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典籍记载中被引用的“诗”基本上限于今本《诗经》,这显然很不科学。就比如现在某大V的微博被删号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他人的文章里,至少在批判他的文章里,零星地看到他之前的言论。

诗本仲尼删有瑕疵,礼由公旦作没毛病。这个公旦就是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他虽然是首次出镜,但他哥哥武王姬发、弟弟召公姬奭、死忠粉孔子都是我们的老熟人。孔子粉周公到了“梦里梦里见过你”的程度,他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句话把周公和梦联系在一起,后来有一本民间流传甚广的书籍就叫《周公解梦》。当然,这不科学,老高始终认为梦不过是潜意识的一种反应。比如高三时压力很大,有一回我就梦到自己在考试,一道题都不会,紧张到醒,醒后就发现,我真的在考试!

孔子粉周公主要原因是周公制礼。关于“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时,天子可以用八佾(义),即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诸侯六、大夫四、士则只能用二佾四人。这是规矩,有钱也不能任性!季氏“八佾舞於庭”,于是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比如现在老高的办公面积是9平米,副处级12平米,正处级18平米,据说到正部级是54平米…当然周公的功绩不止制礼一项,《尚书》中将他的一生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所谓“致政成王”是指武王去世时其子成王年幼,周公代理天子职权七年的事儿。

周公代班期间非常勤勉,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握发吐哺”的来历。但周公的勤政也引得谣言四起,直到还政成王,各种猜疑才宣告结束。后来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歌廉对借寇说的是新面孔了。歌廉的“廉”指的是东汉廉范,廉颇后人。之前蜀郡,因百姓夜晚点灯经常引发火灾,于是行政命令“不许百姓点灯”。廉范上任后解除禁令,同时要求各级机关储水备灾。百姓作歌赞颂他“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过去连衣裳都没有啊,现在有五条裤子)。就这点小事至于如此歌颂吗?老高觉得至于,想一想某些一看到摩托、电动事故高发,就果断禁摩禁电的官员们,你就会意识到廉范的伟大了。借寇的“寇”指的是东汉寇恂,他和之前讲过的马武、冯异同为云台二十八将,排名比那两个都高。寇恂为颍川太守时,政令平和,百姓安居。调离后随光武帝刘秀路过颍川,百姓拦住刘秀,希望再借寇恂一年。

最后说说“数朝雾暗,岂无玄豹隐南山”,典出《列女传》,说话陶答子贪富务大,不折手段。其妻劝阻他说:妾闻南山有玄豹,隐息在雾雨之中七日不食,想要润泽皮毛,形成漂的花纹。但陶答子似乎和老高一样没听明白,终遭祸患。现在我们常用“南山雾”来比喻收手避害。关于南山,还有个“南山铁案”的典故,说的是唐朝李元紘不惧太平公主权势,秉公执法,“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的事儿。

最后顽皮一下,你们知道“南山谷”的典故吗?

进片尾曲:南山南,北秋悲,南山有谷堆;南风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