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快!!作业阿,急用,测验要考这道题呀!!帮帮忙

解析: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1年秋,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19岁的陈国治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一名第二批入朝抗美的志愿军战士,踏上了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次年,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陈国治所在连队从阳德转战宣川,驻扎在当地一个山沟沟里。一天,给养员陈国治与战友外出采购,在返回驻地途中走进一户村民家找水喝。敲门后,一位体弱多病的阿妈妮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后,陈国治一有空就会带上药品或部队卫生员去给老人治病和检查身体。一来二往,老人将陈国治视为儿子。

阿妈妮共有5个子女,丈夫在外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家中只有多病的阿妈妮一人支撑着全家的生活。

陈国治对阿妈妮一家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深感动了阿妈妮,她常在子女面前夸奖陈国治。年仅14岁的大女儿许贞淑也流露出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1953年7月27日,中朝人民经过了3年的浴血奋斗,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回到了谈判桌上,签订了停战协议。1954年下半年,陈国治所在部队得到回国通知。

部队离开的那天,在新义州卫生学校读书的许贞淑得知消息后,从一百公里外徒步赶到陈国治所在驻地,向陈国治表露了想与他去中国的想法。陈国治当即拒绝。看到许贞淑眼里含着的泪水,陈国治一阵心痛,只说声“回国后,一定给你写信”。

十年传鸿雁朝鲜结良缘

随部队回国后,陈国治无时不在惦念着朝鲜的阿妈妮一家。

不久,他给阿妈妮写了一封信。接到陈国治的信,阿妈妮喜出望外,在信中,她还看出陈国治对大女儿许贞淑的爱慕之情。

于是,阿妈妮将此事告诉了女儿。许贞淑反反复复把信看了好几遍,并让还识几个中文的母亲立即给陈国治回了信。

不久,因家庭历史原因,陈国治转业,被安排在贵州省农业厅工作。

期间,亲戚朋友四处给他说亲,但他总是草草应付了事。也有一些女同事频频向他表达爱意,他也始终不为所动。没有人知道,他的心里装着许贞淑。

1957年,就在陈国治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反右”运动开始了。在这次运动中,陈国治的工作却丢了。愤懑之余,他只有在与许贞淑的通信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

后来,陈国治被安排到一农场放牛。期间,他不断向各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表达与许贞淑结婚的决心。与此同时,许贞淑也无数次写信到有关部门,表达了同样的心愿。最终,他们的婚事得到批准。

1961年秋,陈国治背着简单的行囊再次跨过鸭绿江,来到元山市,走进阔别7年的阿妈妮家。眼前的许贞淑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经过申请,两人在朝鲜办理了结婚证。按照当地风俗,在许贞淑工作的医院两人举办了婚礼。由于种种原因,新婚4个月后的陈国治不得不离开朝鲜回国。

丈夫陷囹圄妻子别中国

1962年春,陈国治回国没几个月,已怀有身孕的许贞淑也从朝鲜来到中国与丈夫团聚。

许贞淑的到来,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她安排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当上了一名药剂师。

当年秋天,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夫妻俩给女儿取小名为“小贵”,寓意“在贵阳出生”。

女儿的降生,给这个特殊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由于工作调动难,当时还在凯里工作的陈国治只能在周末从百里外赶回贵阳与妻女团聚。

正当生活稍有安稳,“文革”开始了,一系列莫须有的帽子扣在了陈国治的头上。

1965年2月,才当上父亲3年的陈国治,因担心女儿吃不饱饭,趁在食堂工作的便利,偷偷把10斤大米和10元人民币拿回家。不久,事情暴露,他被打成“四类分子”,下放到当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当年8月,由于许贞淑的出国签证期已满,加之陈国治又在坐牢。对未来生活没有把握的许贞淑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国。

在离开贵阳前,许贞淑给陈国治留下了一封长信,信中她表达对陈国治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说出自己的艰难处境。

1968年2月,陈国治出狱了。

回到单位不久,他又被下放到另一家下属单位去放牛。痛苦中,他曾想过自杀。但想到这世界上还有妻女,哪怕隔得很远,说不定有一天她们要回来。就是这份牵挂,促使他坚强地活了下来。

1972年2月,陈国治又被遣送回到原籍雷山。1974年1月,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他再次被逮捕入狱,接受改造。

一连串的打击,已使陈国治身心憔悴。1977年,陈国治被转至凯里监狱。到1982年,已是50岁的陈国治被释放,到原单位办理转档案手续,那知,档案没了,陈国治变成了一个没有户口的“黑人”。

为了维持生计,陈国治在雷山县城开了一家小小的“百花像馆”,生活勉强过了下来。在这期间,也有人“穿针引线”,介绍他成个家。但经历过大磨大难的他,一心只思念着朝鲜的妻女。

朝鲜传佳音黑户终脱身

不知是命运在捉弄,还是上苍的安排。1986年春的一天,陈国治正在像馆忙碌时,一封经有关部门转到雷山县外事办的书信送到了陈国治手中。

他兴奋地扫了信封一眼,熟悉的朝鲜文字映入眼帘。呀!这不是朝思暮想的亲人来信吗?陈国治用颤抖的双手展开了信笺,一看,是妻子许贞淑熟悉的字迹,信中简单写道:不知陈国治是否还活在世上,怎么20多年不见有信联系……短短的几句话,再次把陈国治50年来心中的一切搅翻起来,顿时,他老泪纵横。

于是,这对离别了20多年的异国夫妻又开始了互通书信。从此,每一封来信都让一家人渴望相聚的心愿越来越强烈。然而,经济拮据加之“黑户”的身份,让陈国治只能将与妻女相见的愿望藏在心底。此间,陈国治和许贞淑多次叫对方重建新家庭,好有个照应,安度余生。

眼看到朝鲜看望妻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在许贞淑的鼓励下,1991年,身在凯里的陈国治与当地女子李淑芝组成了新家庭。许贞淑获悉此事后,由衷地为陈国治感到高兴。

2002年12月4日,陈国治“黑户”缠身20多年的事情经当地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调查核实后,户籍部门为老人补办了户口。

此时的陈国治虽可以取得赴朝鲜看望前妻与女儿的资格,但多病缠身及经济窘迫的他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千山和万水难阻骨肉情

2003年,陈国治的“黑户”问题解决后,他被获准落户在凯里市洗马河街道,每个月还领到100多元的低保费。生活安定了,陈国治唯一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到他那远在朝鲜的女儿一面。

2005年11月的一天,陈国治终于收到女儿陈春爱(小贵)的来信,这封家书是他与朝鲜妻女通信20多年以来,女儿亲笔写给他最长的一封信。

经雷山县二中潘冬梅老师翻译后,老人获知女儿在信中说:“妈妈与爸爸分别回到朝鲜至今,仍然是一个人。她带着我年复一年地思念,无数次暗暗地流泪。每当想念爸爸时,她便拿起您的照片来看。她是为过去与爸爸分离的事情感到难过。她虽然多次想带我来见爸爸,但已力不从心。”

女儿还在信中说,与父亲见上一面并亲口叫一声“爸爸”,是她一生的愿望。她已办妥了赴中国探亲的一切手续,叫他保重身体。

看着信,陈国治眼睛再一次被泪水模糊住了。想到在垂暮之年,还能见一眼自己的亲身骨肉,陈国治总算得到了一分欣慰。

纵然千山万水,难阻骨肉亲情。沿着50年前母亲追随父亲的漫漫旅程,2006年10月4日晚,陈国治与朝鲜女儿陈春爱最终在凯里重聚。

分离四十载父女得团圆

10月5日一大早,陈国治的亲友及左邻右舍纷纷来到陈家,为分离40年的父女重聚表示祝贺。

“感谢中国亲人长期以来对父亲的悉心照顾,感谢好心人让我们父女重聚!”在翻译的帮助下,陈春爱动情地说。

当天,凯里市洗马河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警务区及社区的有关负责人在闻知陈国治与女儿相聚后,纷纷赶来向他们道贺,陈国治的战友以及陈春爱的表姐、表弟等亲戚也先后从都匀、雷山等地赶来。大家围坐在陈家庭院,共话家常,一齐为父女团聚表示祝贺。

“40多年里,母亲与我相依为命,苦思父亲,萌生到中国与父亲相聚的日子已苦盼了27年。”陈春爱动情地说,27年里,她与母亲惟一只能靠彻夜端详父亲的照片来寄托自己的相思。

6日,中秋之夜,在中国亲人浓浓亲情的氛围中,陈春爱度过了她一生以来最幸福的一个中秋节。

由于到中国探亲的签证日期将于11月5日到期,陈春爱极想邀父亲一块儿到朝鲜去与母亲相见,但考虑到朝鲜冬天特别寒冷以及父亲身体不佳等等原因,陈春爱希望明年春暖花开之时父亲再去朝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