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胎妈妈的肺腑之言:不管多累,都别把负能量传给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01

最近,一位三胎妈妈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点进去一看,这不是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世界青年领袖李一诺嘛!

再仔细视频,没想到,这位叱咤风云、浮沉商海的女性,也败在了“带娃”这件事上。

她坦陈,面对三个孩子,分身乏术、心力交瘁,经常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稍有风吹草动,坏情绪就如洪水猛兽冲垮内心防线。

曾逻辑强大、头脑清晰的她,居然也开启了“日常吼娃”的模式。

孩子给她最多的反馈就是“生气”,并用“生气的时候……你细品”来形容当时的状况。

起初,她没有意识到问题。

直到有一次,老二把老大惹毛,她批评老大时,老大的一番话,令她醍醐灌顶。

老大说:

“你其实并不是找到了真正的原因, 你只不过是找到一个可以指责的人来,这样你自己可以感觉好点。

她猛然醒悟:

原来 自己是用这种方式,发泄积压已久的坏情绪、负能量,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02

对于她的反思,我感同身受。

妈妈的坏情绪和负能量,的确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先来看看最常见的 言语暴力。

很多妈妈都会用“吼娃、指责、讽刺”等方式,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可是——

越吼,结果越糟;越骂,孩子表现越不好。

即使吼完骂完后,会起到短暂的作用,比如孩子不再顶嘴、乖巧、听话了,可TA没有从根源上意识和改正。

下一次事情发生时,孩子多半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应对,甚至愈演愈烈。

言语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会制造问题。

从短期看,言语暴力会造成孩子诸多情绪问题: 脾气大、睡不好、没有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等。

若是长期,情绪问题就会升级成心理问题: 胆小自卑、叛逆无边,抑郁消沉……

肢体暴力就更别提了。

很多家庭,“打孩子”是妈妈发泄情绪的出口。

“不打不长记性”,是很多家长的理念。

但其实,孩子“长记性”,是因为恐惧而暂时屈从,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长期挨打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低价值感”和“不配得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年幼的孩子,母亲是神一样的存在,即便负能量爆棚,他们的潜意识里,也不认为是母亲的错,只会责怪自己。

他们长大后,过半会 用顺从、讨好和牺牲自我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维持关系。

同时,他们会 对外部世界心存戒备,罩上厚重的保护壳,隐藏真实的情绪和自我。

03

当孩子不易,当妈更难。


现代 社会 的妈妈,背负了太多。

光是正常有序的生活,就已是连滚带爬、筋疲力尽。

果汁洒了、作业忘带了、老公不给力、父母唠叨、领导摆脸色、老师点名了…… 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瞬间击溃一个箭在弦上的母亲。

可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也不尽然。

首先,要认清负能量的来源。

妈妈们的负能量,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压力大、节奏快、内容繁多的工作和生活。

体力消耗大,脑力强度高,如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一根螺丝松动,就可能崩盘。

大包大揽、胆大独斗,都不是最佳办法。

要学会 整合资源,利用工具,寻求支持,善待自己。

不想做饭——不必勉强,点外卖也可以;

分身乏术——不必责怪自己,调动老公、父母、托管班等一切资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家务太多——放过自己,现代化家电用起来,钟点工雇起来。

……

衡量好妈妈的标准,从来不是繁琐的家事,和事必躬亲的姿态。

将宝贵的体力和心力,放在能维系家庭幸福浓度、自我精进成长等更加重要的事情上,事半功倍。

自己得到滋养,负能量也就不见踪影。

虽然还是会手忙脚乱、身心疲惫,但内心的委屈和不甘,会冲淡很多。

对负能量的来源有所认知后,就要客观中正地处理它。

“道理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其实是没有看清本质、找对方法。

张德芬曾说:

“让我们烦恼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在的境遇,而是内心的感受。”

内心转变了,事情的另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被负面情绪裹挟时,可以试试这三步:

第一,用转念看待事情。 从情绪中把事实分离出来,认清彼此需求。

第二,用安抚对付情绪。

要及时给与孩子共情,多换位思考:

“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

孩子的情绪被看到、被关照时,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第三,从“是非”中,找到“第三条路”。

用双赢、多赢的原则解决问题, 比一味论是非对错要有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曾说过她和女儿的冲突。

女儿想养小狗,她因家里太小而没有同意,但女儿听不进去,激动愤怒间,掰掉了晾衣杆上的旋转手柄,她狠狠批评了女儿,两个人一整天都不高兴。

后来,刘称莲用“第三条路”的方法和女儿沟通,商量养省事儿、占地小的仓鼠,既能满足女儿体验,又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这样三步做下来, 不仅消融了自己的负能量,还能将“危机”化“契机”,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从情绪中跳出来,学着解决问题。

04

当然,并非每次“危机”都能被完美处理。

妈妈是真实的人,有正能量,也有负情绪。

“事到临头管不住嘴”的情况,在所难免。

这时候,“善后”措施十分重要。

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 真诚道歉、总结复盘。

真诚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能力。

和孩子面对面,真诚地、郑重地、敞开心扉地道歉, 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爱的链接也会被修复。

这一点,胡可曾说过她的切身感受。

胡可和大儿子安吉在海边玩完,要坐小火车返回,安吉想坐蓝色小火车,可蓝色火车的行驶方向是相反的。

安吉拒不下车,撒娇耍赖,左踢右蹬,踢到了其他乘客。

执拗的儿子、颇有微词的乘客、疲惫的身体……胡可控制不住情绪,打了安吉。

事后,胡可真诚地道歉:

“妈妈做得不对,我不应该动手打人。”

安吉接受了胡可的道歉,也主动承认了错误。

其实,与大人相比,孩子更容易接纳、更容易原谅。

道歉可以弥补过失,但 要想持续提升认知、促成改变,“及时复盘”是重要的一环。

妈妈言行过激后, 及时总结复盘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寻找更加温和有效的解决方式 ,是很好的办法。

将理论和方法不断内化,变成自己的内心力量后,无论熊孩子怎么闹妖,妈妈都能从容有力地应对。

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


情绪暴力,只会侵蚀自己的身心、引发孩子的疏远和敌意。

情绪持久稳定,智慧方能生长出来。

消融负能量,不仅能营造爱与抱持的家庭环境,也是家长拓展自己、重新了解生活和世界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写此文的目的。

希望孩子在轻松有爱的环境中,快乐 健康 地成长。

更希望为母不易的妈妈们,能够时刻多一份对自己的体恤、关爱和滋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