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敏捷思维,助你做出好决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每年都有大量成绩不错的大学生求职者,为什么这么多雇主觉得找不到“有效技能的人才”呢?

在 《如何成为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一书中,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这些求职者 缺乏思考技巧,不能随机应变,缺乏创新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看书名以为是“鸡汤书”,差点错过。 幸好去豆瓣查了一下,评分在8.5以上;立马去接看了书的目录,才发现是结构逻辑清晰的干货书!

书中作者提出了”敏捷思维“,然后从“概念思考”、“创新思考”和“做出决定”三个阶段对”敏捷思维“进行剖析 ;从而帮助我们摈弃固有偏见,打破直觉壁垒,改变思维方式;以解决求职就业、职场提升、设计创作、学习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杰克逊对这本书的评价:

下文将从 什么是敏捷思维 , 影响思考的因素 以及 敏捷思维的三个阶段 ,对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书中把 敏捷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一些重叠的地方,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鼓励学会监控自己的思考,去分析问题和观点,以及进行自我反思;而不同点在于:

可见, 敏捷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 。

敏捷思维,是以批判性思维去分析现有问题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想法并投入实践,再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估调整,最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环境中做出决定、解决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对于突然爆出的网络热点事件,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的理性分析,这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敏捷思维则会运用在高考填志愿、就业选择、买房、孩子择校等情况下,我们需要先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去做分析,提出一些想法,再去评估这些想法,最后做出当下最好的决定。

我们身处不断变化之中,永远不知道会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敏捷思维就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把利器 ,以这种思维方式去面对不停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新想法。

我们先来看几个书中的测试题。

这题中,多数人会选择答案1——她是一名哲学博士。 这是“代表性偏差”,是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

因为不是哲学博士的人比哲学博士更多,所以更可能的答案是2.

这题是一个“信念偏差”的例子, 大部分人认为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其实逻辑上并不成立。

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往往会受到成长生活的环境、知识构成、以往经验等方面的影响,这也会使我们每个人做的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开放性,存在局限。

而在我们的求学历程中,大多缺乏思考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更多的是老师对于知识的传递;所以在面对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我们很难有新视角、新方式。

我们是需要敏捷思维的,这种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我们往往会对身边的东西习以为常,觉得平淡无奇;同时在思考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直觉、以往经验、情感等方面的影响。而概念思考则是跳出原有模式,不做预设,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产生新概念。

概念思考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事物间的联系。

在书中有这样一道测试题:

对于已知的三类事物,我们可以很快的说出它们属于什么类型;但把这三个看似无关的类型合起来,重新创造一个新类别,就变成了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因为需要重新去寻找这些事物间的联系。

跳出原有模式,寻找事物、想法间的联系,往往是创新的第一步,这也是近年来跨界创业、跨学科研究如此风靡的原因之一。

结构化的提问法就是创新思考的技巧之一,是一种简单、有组织、系统性的方法。

比如我们现在常提及的“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就是结构化提问法的运用。先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列出清单,再可以通过分类整理、深入分析等手段去回答问题,产生新想法。

当然,书中还列举了其他创新思考的技能,比如如何组织想法、运用类比法等等。

书中把“做出好决定”分为七个步骤。

这七个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反思决定”,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虽然它是“做出决定”的最后一步,却是下一次遇到问题,进行敏捷思维的开始。

只有对这一次的决定进行反思,我们才能发现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使下一次的概念思考和创新思考更有效输入,最终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正是希望通过理论梳理、实践案例以及各种测试题,传授一种思维方式,帮助读者形成敏捷思维,运用概念思考、创新思考,从而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出更好的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