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的警告,难忘的味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春回大地,万物一新。几场春雨过后,草芽树芽都冒出头,又到了采摘野菜的黄金季节。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提着篮子,跟在母亲和姐姐身后,去野外,去麦地,什么荠菜、榆钱、蒲公英,什么蕨菜、野韭、马齿苋统统都被收到菜篮子里了。

随后的饭桌上,姐姐先摆上一盘香椿炒鸡蛋,再摆上凉拌马兰头,最后端来荠菜大肉馄饨,一顿再惬意不过的春日美餐就开始了。

当然,这些都是温和的野菜,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这么温和。自然界的生物们适者生存,野菜们为了保护自己,对付像人类这样的偷嘴动物,也会有自己的武器。

野菜的第一大武器就是生物碱。我们经常碰到的俗称甜苆的龙葵,以及野生黄花菜都含有生物碱。这些植物没有特殊的苦味,只有类似于花椒的麻味儿,被人吃下肚后,等到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才发现中招了。

野菜的第二大武器就是氰化物了,我们经常在蕨菜和野杏仁里遇到这种物质。相对于生物碱,氰化物更有迷惑性,这个时候是没有毒性的,一旦进入消化系统,水解会释放氢氰酸,这种物质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吃到二三十颗苦杏仁,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野菜的第三大武器就是苦味物质。野菜里还有许多无毒或毒性不大的苦味物质,比如柠檬苦素、苦味肽、茶多酚等,这些物质的存在,是野菜为了驱散啃食自己的动物(包括人类)。所以说,尝鲜可以,顶着苦味硬吃,那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了。

除了苦味之外,野菜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补充纤维素。野菜幼嫩的茎叶部位,是我们常常采集的地方,这里也是野菜防守最严密的地方,毒素和苦味物质集聚。所以,风险和收益如何平衡就成了老饕们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了。

为了去除野菜里的毒素,我们通常会用浸泡、水焯、炖煮等手法来烹调,如此一来,菜味儿全无,只能在咀嚼时想象春天的味道了。

长大后,我有过一次吃野菜中毒的经历。在大连的军校里,学院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一周时间,每人只有一块压缩饼干和一壶水。我和另一个女生一组,要穿越十多座山脉,一周后到达汇合的地点。第二天,我们就吃完了带着的压缩饼干,就开始找各种野菜吃。虽然背着枪,这时候却成了累赘(不到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是不准动枪的)。于是,一路上我们用的匕首挖了许多野菜吃,薄荷、鱼腥草等等,以至于回到学校的第二天,我俩就因食物中毒住进了军医院。

遥想我的童年时光,就是跟大孩子一起野过来的。野地里那些甜甜的野果子就是对发现者舌头的最佳奖赏。不过,现在的小孩就没有这些乐趣了。“别玩那些泥巴,多脏!别摘那草,有毒!”“哎哎!怎么把那野果子塞嘴里了!”随着妈妈奶奶们的一声声尖叫,孩子赶紧吐出嘴里的野果子。每逢看到这一幕,我只能摇摇头。

我的童年是经常爬树的,因为树上有可以吃的果子桑椹、枣等等。但也有不用爬树,伸手可及的果子。比如,野葡萄。野葡萄跟葡萄不同,葡萄里只有一个种子,但野葡萄的籽却很多。多年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压根就不是葡萄,它的学名叫龙葵。

龙葵不是葵,葵统治了中华餐桌数千年,《诗经》里就有“七月烹葵及菽”的记载。葵也叫冬苋菜,论血缘跟秋葵是亲戚。而龙葵,大多数时间则成了小孩子的玩物。

龙葵结的野葡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那些深紫色变软的果实才是我们小孩子的目标。记得小时候不小心吃下绿色的龙葵果实,结果嘴唇、舌头都发麻,绝对不是什么幸福的体验。

小时候,我最喜欢小心翼翼摘下那些深色果实,吹去上面的浮土,对着嘴巴轻轻一挤。一小股紫色的汁水冲入口腔,那是一种混合着辣椒、番茄、青草等诸多复杂味道的甜浆,其间夹杂了一些芝麻粒儿一样的种子。这就是我们童年的混合果汁!

龙葵的果实成熟前通常聚集大量的毒素——龙葵素,这就是绿色龙葵果实麻嘴的缘故,也是龙葵避免贪吃动物破坏幼嫩的种子。一旦种子成熟,外面的果皮就会迅速收起自己的化学武器,脱掉绿色外衣,换上紫色服装,以吸引动物来进食。成熟后龙葵果实里内的种子很硬,当贪吃动物大快朵颐的时候,坚硬的种子就登上“专用班车”,在跌落的动物粪便上生根发芽。

我们摘野葡萄不亦乐乎的时候,对龙葵的叶子却无动于衷。因为大哥哥大姐姐都没有人吃龙葵的叶子,似乎传统就这样被传下来的。现在大家都追求野菜的天然健康,网上说有个城里老太太非常喜欢野菜养生,于是买了“甜茄”的种子,自种自吃。当她儿子认为这些苦味儿野菜有点不对的时候,一家三口都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查验那甜茄,可不就是龙葵!而罪魁祸首就是龙葵叶里的龙葵素!盼望着夏天快到,我琢磨着带孩子去野外摘些野葡萄了。

如今童年的小伙伴都已长大成人,但不论人在何方,总会有当年的一些菜、一些味道在多年以后始终吊着你的胃口,那些野菜、野果就是我们不断回头的理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