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屋脊之下,寻访湖南人的祖先燕尔洞“石门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来自视觉石门,作者 唐明哲

距皂市水库大坝水域几里处,皂市镇凤堡岭西北角,渫水北岸一段凹岸的石灰岩陡壁上天生一个三层溶洞,洞高出渫水河8米。也就是这个不高不低的8米山洞,成就了澧阳平原最有价值的古人类洞穴遗址。而在西历纪年2007年,这个极有考古价值的山洞却又遗憾地被人为的水域所淹没。这个洞穴就是被专家命名的史前人类洞穴遗址——燕尔洞。

古人类文明最初不是在大坪大坝发育,古人类文明最初发育在河流两岸以及平原入山前过渡地带的山洞河谷等地。沣阳平原属于洞庭湖平原的一部分,它与江汉平原连成一片,呈扇形带。澧阳平原东起洞庭湖西北岸,西抵石门,跨经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东西约100多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相对于整个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来说,沣阳平原只是临近山区的小平区,考古专家早将眼光投向这个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发现和发掘了一批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山洞和旷野遗址。如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八十挡遗址、临澧的青山扁洞、华挡遗址。

相对于澧阳平原,石门澧水河谷和渫水河谷则又是平原到山地的过渡地带。石门属于武陵山脉余脉,东连澧阳平原,境内有渫水从西北向东南流经石门全境,澧水由西向东穿过石门、临澧、澧县、津市流入洞庭湖。考古专家也早将眼光投向了澧水河谷和渫水河谷。石门渫水河谷燕尔洞恰好处在澧阳平原西端由平原入山地的过渡带上。1982年考古专家爬上渫水岩壁,钻进燕尔洞发现并采集到犀牛化石、东方剑齿象牙化石等。1986年湖南省文物普查,一群专家学者再次爬进山洞采集到动物化石多件,并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专家实地考察,认定石门燕尔洞是一处有希望找到人类化石的重要洞穴遗址。1989年1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992年,随着长江防洪枢纽工程皂市水库的立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与石门县博物馆联合对皂市库区燕尔洞进行科学发掘。燕尔洞洞穴遗址由两个洞穴组成,编号为1号洞、2号洞。1号洞在北侧偏下部位,2号洞在南侧偏上部位,两洞均发育在凤堡岭西面陡壁上,间距7米。1号洞穴,洞深14米,高约2米,洞口为弧形。洞厅黑暗无光,中央有一巨大的洞顶崩塌角砾,径约2~3米,角砾的底部有丰富的动物化石胶结堆积。在洞厅东侧延伸方向有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堆积。洞穴堆积层次分明,动物化石丰富,多属典型的华南哺乳动物群,出土了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东方剑齿象等100多件化石。在化石堆积层中发现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等石制品50余件以及烧骨和经人类加工的骨器。特别重要的是1号洞发现了一段人类左股骨化石、下颌骨各1件以及完整牙齿3颗。2号洞穴洞口也呈弧形,宽10米,高约2米,深13米,内宽9米,动物化石与1号洞相同,也发现有一批打制石器和骨器。

《神奇石门 · 文博卷》这样表述:燕尔洞洞穴遗址发掘面积虽小,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古人类文化信息。出土的人类股骨,是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考古学上我们称之为“石门人”,“石门人”的生存时代可以从共生的动物化石群得到说明,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晚期。根据燕尔洞1号洞穴和2号洞穴堆积的地层分析与比较,1号洞穴应为晚更新世,距今约2~10万年;2号洞穴略晚,已进入晚期“智人”"阶段,距今1~5万年。此为本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在考古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7年底,曾经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曾经是湖南省最早的一处古人类居住点——燕尔洞,全部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2008年石门县 旅游 局把这片汪洋水域取名皂角湖,分三个景区,制定了 旅游 开发规划,其中阳泉景区以探寻万古人文为主题开发 旅游 ,计划在燕尔洞上方建摩崖石刻,说明燕尔洞的方位及考古价值,在燕尔洞上方北线公路左侧设燕尔洞古人雕塑,水库大坝前建燕尔洞国际大酒店和民俗文化村……然而不论怎样的建设都无法弥补燕尔洞遗址被淹没的遗憾。我在早几年设想准确地说是希望有关部门打隧道或修挡墙保住燕尔洞。然而开发商提前蓄水带来的巨大利益让这个保护计划胎死腹中。现在,我仍然固执地渴望有关部门能否放低湖水修一道挡墙拯救这个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处古人类居住点,修一道挡墙保存这个填补湖南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空白的直接证据,修一道挡墙保存这个可供无数人无数代人阅读的课本。要知道任何复修的美丽都抵挡不住燕尔洞遗址这个废墟本身带给人们无穷而深刻的文化震撼。(2009年7月)

唐明哲,1963年2月出生于石门县雁池乡阳九源村。原名唐基志,大学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编纂委员会全国编委,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唐氏文化研究会常委,县政协研究室主任。曾聘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2002年被授予“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散文集《古镇秘史》获第九届全国丁玲文学奖。2013年、2014年分别获省“学习之星”、“全国书香之家”等称号。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