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提示,设计阅读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部编语文教材有形式多样的助读系统,如:单元导语、课前预习、阅读提示、课文旁批、课文插图、课下注释、思考探究、知识短文等。这些助读系统资源非常丰富,“单元导语”是实施单元教学的指南,抓住单元导语就抓住了单元教学的核心。

《台阶》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涉及的助读系统有:旁批、阅读提示、插图。余老师的《台阶》这一课例就是紧紧抓住了阅读提示的主要问题深入探究。阅读提示中告知本文的重点: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赏析文中生动传神地细节描写。通读整个课例,发现余老师就是抓住品析人物,赏析细节这两个重点来突破。

  《台阶》这篇课文很容易被当成一篇记叙文来处理,学生所处七年级,文体意识并不强。余老师的课开篇就告知学生这是一篇关于父亲的小说,还告诉学生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直接告诉学生“叙述者”是作者的构思技巧。这些文体意识的强化会让学生对小说这类文体有初步的了解。而《台阶》课后阅读提示的第一段首句直接出示: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与父亲与台阶的故事。余老师的课开篇就紧扣阅读提示进行。

第二环节品析人物仍是紧扣阅读提示,也是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以描写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余老师用一个主问题:“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来将学生引入文本去读课文。反复阅读师生的对话会发现:每次学生概括完人物形象后,老师总会用课文中的原句去印证,可见老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学生们大多会找父亲所做的事件,从事件中概括出人物形象。在出示“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后害怕学生不能透彻理解,便及时提示文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我们家的台阶低啊,升高台阶是这位农民的理想”来再次帮助学生理解。在分析人物形象地过程中再次说到小说的构思技巧“专写他的行动”。

反思自己,在我平时的课堂中,我一般都会说:“请同学们用四字短语概括人物形象”,很少会说:“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通过这两种问法的对比,我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训练较少,学生通常只会说词语,而不会说句子。没有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第三个环节赏析细节,紧扣住“父亲为盖新屋进行的准备工作”这样一个细节研读。反复读师生的对话会发现在这一部分中是学生先找书中原句,再分析角度,内容。上一环节是学生概括,老师尽量展示原句。真的是时时刻刻紧扣文本。不同的是这一部分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父亲的形象,还学到了很多技法,如:一线串珠、概写细写、巧用数字、以景衬人、以形写神、侧面烘托、妙用照应、情在文中。

整个课例紧紧扣住阅读提示中的重点徐徐铺开,紧扣小说教学的文体重点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涵泳品味。还做到了单元导语中提到的从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其实还可以在多样的句式中感受表意复杂。《台阶》中,新台阶垒砌好后,“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这种“反复”的句式,表现了台阶造好后,给一家人带来的新鲜感和一时不太适应的“陌生感”。语言形式的变化,是文本人物思想情感细腻变化的外在显示。

《台阶》开头先以转述的方式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介绍了台阶的来历和一家人的生活关系后,再以“我们家的台阶低”这一直接引语来写父亲通过改造台阶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愈加迫切,将父亲勤劳、俭朴、执着的形象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化,直观传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更能被直观地捕捉到。

“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一句,相同的实施主体,相同的作用对象,相同的句式结构,却有着时间间隔、测试工具、牢固程度的不同构建的句子形式的微妙差别。作者就是以这样内容差别带来的句子形式的微妙差别,生动形象而外在地展示了父亲对台阶大功告成的急切心情,把父亲朴实的个性特征艺术地呈现了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