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戏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关良(1900.10-1986.11)广东番禺人。擅长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17岁随兄东渡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先生学习美术。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神州女学。1924年以三十余件油画作品参加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第一届画展。相继担任上海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职,同时为郭沫若主编的《创造》杂志画插图和封面设计。1925年,“东方艺术研究会”改组为上海艺术大学,任教于该校。1926年赴广州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中山大学附中。是年夏参加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艺术股股长。在上海美专任教之余常欣赏京剧艺术,偏爱画戏剧人物,并拜师学戏,增加戏剧人物画创作的生活积累。1937年到昆明任教于国立艺专。1942年在成都举办戏曲人物画展,郭沫若、茅盾等为之题词称赞。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到杭州。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57年与李可染一起赴德意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文化大革命”以后,大地回春,在上海举办《关良回顾展》。

        6岁读私塾,11岁迁居南京。1917年赴日留学,先入川端绘画研究所,后入东京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1926年随郭沫若至广州,执教中山大学附中美术课,又一起参加北伐,任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20世纪30年代在广州美专、上海美专、上海艺大、中华艺大任西画系主任兼教授,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任国立艺专教授。1942年秋举办个人画展,其戏剧人物画首次公开面世,受到各界关注。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上海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任教,并结识盖叫天,成为挚友。

      1949年后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浙江美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交大艺术系主任等。

      对文学、音乐、戏剧及中西文化有深厚的修养,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中国的开创者之一。所作戏剧彩墨人物画,初看似不经意,象随笔挥写,实则赋神于形,形神兼备,堪称绝技,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个新品种,以其独特风格称誉画坛,享誉海内外。

      亦作花卉、风景。

      1965年作《红灯记》藏上海朵云轩;《武剧图》藏上海中国画院并选入百年中国画展。

      出版有《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关良京剧水墨人物画》、《关良戏剧人物画册》、《关良画集》、《关良画册》、《关良油画集》等。

      作品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围。

  中国第一代现代艺术先驱关良,1900年出生于广州番禺, 1917年到日本留学,先后到东京川端绘画研究所和太平洋美术学校学习,在藤岛武二、中村不折等老师的指导下学画,在接收基本写实素描训练的同时,逐渐倾心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艺术,莫内、雷诺瓦、塞尚、马蒂斯的作品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梵谷和高更的作品更成为他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从那时开始,关良已经暗下追求艺术「活」的本能的决心、「艺术」要超出静止的美,艺术要耐人寻味。

  关良的绘画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素描和水墨画两大部分 。前者题材多样,后者则以戏曲人物为主。其油画大都画得自由而轻松,不像同时代有些画家常常显得拘谨吃力。在风景画中,关良善于把巨大的空间、复杂的色彩关系和质量结构单纯化,但又可以表现出景物的气势。人物一般都画得很小、很拙,但神气十足,为景物提神。关良的水墨戏曲人物画,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他对京剧的爱好和修养不但是他绘画创作的动力之一,也是他绘画创作构思、具体处理的参照系之一。对于关良来说,戏曲故事中的古代传说人物并不是他所要描绘的对象,而是描绘他在舞台上见到的角色和场面。戏曲对于关良有着特殊亲近的感情联系,他画演员的表演,也在画他自己对这一场面、这一情节的感受和理解。正如徐虹所说的「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是要对长期形成的固定水墨形式进行改造,将民间的趣味和水墨的诗性结合,将舞台表演的丰富形式扩充水墨的表现范围,使水墨表现性有进一步发挥」,「关良留给20世纪中国艺术的遗产是一种天真自由的水墨表现样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