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7分钟背完《笠翁对韵》,我反而担心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昨日,发了一个动态,说三年级的女儿在17分钟的时间里,用绘图的方式背完了《笠翁对韵》的一个章节,一时间,很多朋友点赞并且留言。

看到朋友们的点赞和留言,我自是开心。其一,作为一个妈妈,同时身兼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不要说在17分钟内背下这篇我之前都没有学过的文章,光光是字词意的疏通,就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而女儿却在完全没有背诵负担的情况下,用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便愉快地完成了。其二,有如此多的朋友分享我的喜悦,关注着我的动态,充满着正能量的点赞,给了我继续成长的动力;其三,如今的家长老师,他们不但愿意积极自我成长,更愿意陪伴孩子慢慢长大,所以他们会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或者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私聊是从一段语音开始的(经得主人公同意,我把这段内容发出来,同时隐去主人公姓名)。大概就是几天前他看到我也发过一个类似的动态,说我女儿在5分钟,通过画画把一片科普文背下来了,他希望我给他发些资料,他回去让女儿也学习学习。

看到这段语音,我的直觉反应是想告诉我的朋友,我并没有资料,是女儿在看到我在学习视觉转化的时候,她自己学到了,我没有刻意教她什么。而且,当我看到女儿转化《笠翁对韵》的刹那,我真的背惊讶到了,她的转化能力远在我之上,不是我教能教出来的。 所以,我告诉朋友,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视觉表达能力,不需要教的,父母只需要小心呵护就可以了。

朋友表示认可,然后,他提到了一种类似的学习方式,类似于左右脑开发,向我来求证是不是差不多,如果是的话,他也去学习一下。

我无法确认朋友口中左右脑开发具体是什么,但是至少,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对朋友表达了我的不认可。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右脑思维本身就是相当丰富而活跃的,只需要家长的保护就足以让它们安然无恙的发展下去了,而一些培训机构所说的“开发”,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想开发些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有的家长,自己不愿意学,就把孩子丢给培训机构,让孩子学,希望孩子可以自己掌握“术”,他们不是期望在起跑线上领先,就是期望至少不落后;有的家长,会自己去学“术”,比方说我的这个朋友就是其中一个,然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教会孩子方法,从这一个层面来看,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家长了,作为他们的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偶尔听到女儿说“某某小朋友好可怜,一晚上要跑好几个培训班”,“某某小朋什么什么班不想去上”云云。为什么会出现,报了培训班,孩子掌握了“术”,反倒是更讨厌学习了呢?或者家长们也精通了某一门技巧,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却不灵验了呢,哪怕孩子掌握了,他的学习兴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退却呢。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幼儿园的时候,特别羡慕能背书包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上了小学,会非常开心的去背一段连文字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的课文;当可以写字的时候,特别羡慕可以写日记的哥哥姐姐们;当自己可以写日记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废话”都当成“金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之前的一切都成了负担,我们多么希望作业可以少一点,书包可以轻一点,作文可以短一点,双休日可以来的长一点。这样的变化,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去年很流行的《最强大脑》,常常成为同事朋友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在钦羡之余,有一类人总也免不了感叹一句“人家脑袋长的好”,这一类人的认知是在“天赋决定学习”这个层面,所以当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啥都学不好的时候,他可能会丢下一句“随我”,但是如果他若知道“笨鸟可以先飞,人家也是走了好长一段路,才能到达这个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可能会得出不同能判断。不过,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你尝试着用各种例子去证明“笨鸟先飞”,“发愤图强”,那么那位认为“天赋轮”的伙伴,多半是拿出更多的例子来反驳的。这在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叫“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的时候,当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尊严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如果承认了对方的观点,就意味着我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潜意识就开启了“防御”之门,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就会告诉我们“走,赶走这个和我对着干的人”。然后两个人说来说去就不再是围绕“他们是怎么变得这么厉害的”,而是“证明我刚才说的是对的”。在平常的工作也往往会发生类似的场景,原本谈论的话题是“昨天,我送孩子一连上了三个培训班”,之后可能会演变成“我觉得培训班有必要,尤其是一线城市,你说没必要,你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云云”,所以问题的导向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在证明自己才是对的。还好,我的朋友没有往这个方向走。

为了表示清楚我的意思,我举了一个女儿写日记的例子,我说,三年级的女儿,日记经常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这样一篇日记,可能在老师的眼中算不上是好文章,但是我坚持没有给孩子买作文参考书。其一,我觉得,我尊重孩子的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该是日记原来的面貌;其二,我尊重孩子的思维,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具体逻辑思维向形式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本身思考能力是欠完善的;其三,我尊重孩子的语言,童真的语言一旦丢失,再也无法找回。所以,我宁可承受孩子的“狗屁不通”,我也会毅然的去保护好本该属于孩子的东西。但是,我刚才的表达不够清楚,而导致了朋友的对话重点变成了“要不要去学习技能”,“我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教会我的孩子”以及“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请教”之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