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孤臣伍子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我对伍子胥的认知,是小时候读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因为时间太久,大概内容基本上忘了,大约记得有一个内容是说伍子胥领导建的苏州城布局奇妙,河道纵横,不管多大的雨水,苏州都不会淹没之类的事情。

这次到苏州,到了有名的胥门,因为此时的胥门正巧在整修,已被遮挡起来,没有拍照。只是拍摄了伍子胥的一座雄赳赳的石像。

伍子胥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智慧,他的成就,以及他的悲惨结局,都让人们唏嘘不已。

关于伍子胥的故事很多。
比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后来演化成“一夜白头”,把一个人的在困境中的艰难无助的情形形象地展现在眼前。

伍子胥是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后,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欲杀伍奢及其两个儿子。伍子胥侥幸逃脱。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一开始想逃往宋国,但宋国内乱,几经辗转,伍子胥又奔吴国。

昭关是个非常险要的位置,在两山对峙之间,有重兵把守,伍子胥要去到吴国就必经此路。

就这样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经过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办法的伍子胥,就这样一夜愁白了头发。

后来,由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寻找了一个和子胥相貌相似之人代替伍子胥出关,引起了混乱。而此时伍子胥已经头发花白,更衣换装后,无人辨识,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

后来这个故事衍生成一个谚语:伍子胥过昭关 ——一夜愁白了头。
“一夜白头”从此成了过度忧愁的代名词。

话说伍子胥逃到了吴国都成苏州,身无分文,幸好随身带着一把箫,就席地而坐,吹箫乞食,有点像如今的街头艺人。

碰巧吴国公子姬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异乡人竟然在闹市中行乞,心知此人来历不凡,便将其带进王府。相谈甚欢,姬光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来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开始供奉伍子胥,称他为祖师爷。再后来流传到全国,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我一直认为,全国各地的端午节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到苏州去,才了解苏州的端午节,百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跟屈原没有关系。

端午粽子的主角其实是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后来演变成汉族人民祭奠屈原的节日。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但比屈原早200多年。

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夫差把伍子胥抛尸江中的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也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吴国最初的封地在今江苏省北部地区,到了春秋时代,多次南迁,后来吴王阖闾看中了长江以南、太湖东面的姑苏地区。

伍子胥从阖闾古城率领人马,来到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条件,将城址选在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而东面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

在此处,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就是伍子胥带人开挖的胥江,既避免了本地水患,又便利了漕运和灌溉。

胥江通航后,意义重大,吴国的水军由太湖出发,沿着胥溪悄悄西进,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结果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

伍子胥一步一步地把吴国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之路。实力强大后,大败楚国和越国。

凡事具有两面性,当吴国强大,灭了越国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反而听信太宰伯嚭谗言,伯嚭曾接受越国贿赂,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

夫差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

伍子胥忠于吴王,吴王则赐剑让他自刎,他要保护吴国,却眼睁睁看着吴国走向灭亡。

伍子胥在死前对门客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9年后,卧薪尝胆的勾践灭掉了吴国。

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真的让人无限感慨。

想起这些,没有准确的言语能 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就借用明代·杨慎的《临江仙》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