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的人物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一、倾尽家资,造林治沙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他的家乡处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小时候家乡的贫穷落后,漫天的黄沙,成为他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巨大反差,成为他最大的牵挂。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向当地政府申请,在秃尾河源头之一的各丑沟,以70年期限承包荒沙地19.8万亩,投资100万元,启动治沙工程。但是,在他的100多万元积蓄花完之后,他回乡查看时,基地却只推开一块沙滩、二里便道。家人和亲友有的好言相劝,有的叹声埋怨,都劝他打退堂鼓。而张应龙却毅然回绝供职公司老总的挽留,辞掉年薪20万元的副总经理职位,带着又筹到的200多万元钱,只身进入造林基地,继续他的治沙事业。几年来,张应龙投入治沙的个人资金,累计达到350多万元。为此,他曾一贫如洗。
二、组建协会,公众治沙
2003年,张应龙亲自上阵,带领施工队摸爬滚打一个多月,完成了500亩三北工程造林任务。同时也使他认清了荒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的特点,单靠自己愚公移山无法完成,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第二年,经县民政局批准,由他发起的“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成立了。生态协会的成立,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理解与支持,会员队伍日益壮大。到2007年底,团体会员发展到100多个,个人会员达到1000多名。会员涉及国内十几个省市,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国各界人士以及当地农民。
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三北四期等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累计投入1100多万元;通过建设“村村通”公路,间接扶持近900万元;加上社会捐赠、个人投资,共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生态林建设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推进,累计达到16.2万亩。近几年又与周边村和国营林场签约,将承包荒沙面积扩大到42.8万亩,占秃尾河水源地保护区的40.7%。承包治理区37.8%的面积披上绿装,林草覆盖率较前提高4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
三、勤于探索,科学治沙
为了武装自己,张应龙自费走访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拜访过许多专家教授和治沙能手,逐步形成“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可持续治沙”的工作思路。在林种搭配上,确定以灌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蒙古扁桃、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植物。种植混交林,优势互补。在栽培技术上,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旱栽技术和丰产栽培技术,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他与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保研究所等科技院所开展了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与利用等十多项科学研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己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一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共同编制的《秃尾河源区各丑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与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的《秃尾河源头保护与植被恢复项目规划》作为协会工作的长远规划。
四、为农服务,和谐治沙
张应龙认为,只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着这个理念,他主动为农服务:一是积极配合农科部门,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目前,项目区4村共建沼气池222座,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灶。二是用合同订单的方式引进玉米、西瓜制种等项目,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瓜果。三是推广地膜玉米、地膜洋芋等先进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目前,四村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其中洋芋亩产最高达到上万斤。四是扶持项目区村民育苗和采集树种,协会回收种子和苗木,育苗户每亩地增收5000多元。优先录用项目区剩余劳力,参与者人均年增收入3000多元。
在林木管护上最难解决的是部分村民的偷牧问题。张应龙的应对办法是聘用当地村民甚至是养羊户村民担任护林员,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落实巡查、抚育、防火等护林措施和封山禁牧政策,使毁林、盗伐、偷牧等现象越来越少。
去年以来,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决策,张应龙与科研单位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日本日中沙漠绿化友好协会,伸和商事株式会社等企业达成共同实施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的意向性协议。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腾忠商事株式会社也表示有意参与该项目。在张应龙的领导下,神木生态协会的治沙事业正在走向国际化。而这个项目的实施将推动神木县三北工程建设乃至陕北地区木本油料植物的大面积推广,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