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一共多少次战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3次,分别是镇压古州苗乱、瞻对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平定西藏之役、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天山南路之役、平定台湾林爽文、平定苏四十三起义、平定田五起义、平定湘黔苗民起义、清缅战争、廓尔喀之役、清越战争。

1、镇压古州苗乱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

乾隆帝继位后,为扭转战局,除继续增调援兵外,下令将张昭、元展成、董芳等,以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罪革职拿问。同时,任命湖广总督张广泗为七省经略,重新部署进剿。

张广泗认为前一阶段进剿失败原因,在于分兵为战、守二部,致使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足。他决定采取剿抚兼施,以抚待剿的策略,先抚“熟苗”,后捣“生苗”,再惩“熟苗”,集中兵力,以整击散。

十二月初,张广泗到凯里,分兵三路,进剿苗族村寨。凯里一路4000人,由四川督标副将长寿、贵州定广协副将军曾长治率领。

台拱一路3000人,由广西左江总兵王无党、贵州黔西协副将康世显率领;清江一路5000人,由张广泗和湖北襄阳总兵焦应林、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率领。

三路清军分别向九股河上、下游和清水江下游各苗寨同时发起进攻。广大苗民堵路、筑城、挖壕、埋签,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无法阻挡清军围攻。

年底,上九股的挂丁、郎川、空稗,下九股的台雄、打革,清水江下游的摆尾等数十个较大的苗寨,先后被清军攻破,苗民死伤惨重。

乾隆元年正月,张广泗进一步部署围剿苗众:命总兵焦应林、副将长寿统兵留驻已攻占之苗寨;增调古州总兵韩勋、广东高州总兵谭行义、四川川北总兵王廷诏等部,连同原有清军,分为8路,进剿丹江、高坡、羊色、摆调、乌留等地。

三月底,清军攻破近200座苗寨。包利被迫率众退入牛皮大箐。牛皮大箐位于黔东南苗疆中心,盘亘数百里,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为都匀,东为清江。

其主峰雷公山危崖入云,老树蔽天,泥泞没膝。是为易守难攻之处。包利率众将路径挖断,试图据守于此地以图再举。张广泗采用沿山筑长墙围困之策,檄诸军分扼箐口,然后四面搜剿。

四月,起义军首领包利,于乌糯箐被俘。义军士气大受损伤,加之粮尽援绝,战斗力锐减。五月底,清军搜剿牛皮大箐,苗众损失惨重。

六月至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清平、黄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终被镇压。

2、瞻对之役

瞻对之役是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四川上下瞻对的一次作战,是乾隆早期的一次军事行动。是清政府在四川境内仅次于大小金川之役的重大军事行动。

瞻对为四川省西部的一块藏族聚居地,明朝时即授印归附中央朝廷。瞻对居民甚勇悍,常以抢劫骚扰地方。

至清乾隆初年,乾隆帝下令征讨,始料未及的是瞻土司拼死抵抗,经过一年激战,瞻对首领班滚下落不明,清军此次征剿取得全面胜利。

乾隆帝虽对庆复所奏存在疑问,但没有实据。如此,瞻对之役便在乾隆帝论功行赏中草草收场。后来引发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3、大小金川之役

清平大小金川之战是乾隆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两次大规模战役。同时也位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二。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改派岳钟琪为总兵,刻期进讨。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关注。

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

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

经多次血战,清军于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战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分置阿尔古、美诺两直隶厅。与乾隆其他八大武功相比,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致清王朝先后共投入了近60万人力、7000万帑币,其代价远远超过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

4、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了以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为首的地方贵族割据势力的武装叛乱。

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广大僧俗和入藏清军联合作战,这次叛乱很快即被镇压下去。乾隆帝意识到让西藏个别贵族拥有过大的权势,很不利于西藏政局的安定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平叛斗争胜利后,立即废除了旧有的藏王制度,并成立了由四名噶隆组成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不久,又制定《西藏善后章程》,提高了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权力。

5、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部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内讧,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权失败,归附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这一机会,在阿睦尔撒纳领军下出兵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都),五月占领伊犁,平定达瓦齐势力。随后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释放被准部扣押作为人质的南疆回教领袖大小和卓。 

清政府将准噶尔分治,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他归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对手达瓦齐,自己当可汗。在与清政府交涉无果后,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并击溃清军留守部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兖札布、满族人兆惠领兵进攻,恰逢准噶尔遭受天花瘟疫,死者无数。阿睦尔撒纳战败,逃往沙俄后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

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然而剩余的准噶尔人仍坚持抵抗,于是乾隆帝下令杀尽抵抗者。准噶尔人遂大半被屠,不久后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