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的社会民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0

建国前,宿松民间有零星工具、技术改革活动,并未形成科研队伍。建国初,1955年建立了县科普协会,开始了科技队伍的组建与扩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县科学工作委员会。此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先后建立了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县科技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机构瘫痪,科研组织解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打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解决了因牵连下放农村和被错误处理的知识分子家属子女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油等问题。1984年开始,全县接收了620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充实各级领导班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宿松松滋学堂,更名为宿松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会福音堂附设初等小学3所,许岭分堂设初等小学1所,抗战前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圣公会于县城东门赁房开堂,附设初等小学1所。光绪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庙设立公立小学堂1所;北乡(趾凤乡)水月庵,设初等小学堂1所;二郎庄众姓集资在关帝庙设私立公益高等小学堂1所,该校连送四届毕业生后停办。同年,团林庄(今凉亭区)和乔木尹家田铺分别设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学堂和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陈汉区朱氏就祠堂设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学堂(民国四年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宿松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邓家庄(今二郎区)周氏家塾设私立高等小学,县城儒学明伦堂设县立国民学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附设女子国民学校。至民国七年,县共增设公立高等小学5所。以后,小学逐年有所增加。
民国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筹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学。民国八年,第一届9名学生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校两个年级仅有学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灾,学校被迫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共产党人孙益坚为首在宿松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以小学为基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公私立小学发展很快,促进了中学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张柱中、祝祖光、吴耀南等筹建七邑联中(太、宿、望、怀、桐、潜、岳),校址在陈汉区入山居;叶海初、叶符初、项卓民等在县城创立宿松县初级中学。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等恢复停办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学。这一时期,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人。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联中分校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次年,北山中学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办,一度作为宿松县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县立宿松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初级中学,共培养了1284名毕业生。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在新区应坚持执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善”的方针,对接收过来的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中学,进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训导制,停授“公民”和“童训”课,废除体罚,宣讲时事政治,安排生产劳动等。是年夏,两校毕业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从许岭迁县城,与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并利用其校产为办学经费,暂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学为公办,更名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夏季,建国后的第一届35名初中生毕业。秋季招收47名建国后第一届初中一年级新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我县中学班级由3班增加为8班,学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区鹅颈湾新建宿松第二中学(花凉亭初级中学),初中一年级3个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县增设九姑、复兴、凉亭、程集、陈汉5所初级中学,宿松中学改为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收43名新生。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516人。9月底,民办中学发展到41所,后调整为26所,学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学生数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委决定九姑、程集、凉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为业余初中,全年农忙假8个月,业余时间学习4个月,次年改学习时间为8个月。1963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245人,1966年达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停课闹革命,学校、校舍、桌凳、教学设备损失惨重。农业中学全部停办。1968年,中学招生,根据毛泽东关于“小学附设初中班,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先进经验”的指示,陈汉、许岭、佐坝3所中心小学及隘口、北浴、长溪、下仓、东洪、程营、汇口、占峦、朗岭、程岭等小学附设初中班。此时,全县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3所,共有58个初中班,在校学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学迅猛扩展,1970年继续增长,初中校数达71所,146班,学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数基本稳定,部分初中向完中发展,有宿松中学(原有的)、许岭、花凉、凉亭、程集、复兴、九姑、陈汉、工农、东风等10所完中,28个班,高中学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岭、河塌、新安、程岭等地自发办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学附设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学生总数达2.23万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时学生上小学不出大队,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秋,县委遵照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首先对各中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13所完全中学的校长由科局级干部担任。58所初级中学校长配备了公社级干部担任。此外,抓紧教师归队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调离教师队伍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选调归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各中学通过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万人。在校学生达2.88万人,均为建国后的最高数。另外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汇口、隘口两所高中。1978年,增设城关高中,并筹建宿松第二中学。全县完中达13所(不含二中),连同地方自办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学生达4507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县政府首先对高中采取调整压缩的办法,撤销陈汉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0年撤销汇口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2年,撤销城关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全县完中总数由13所减为10所,落实了“一区一所完中”的规划。1979年对初中也作相应的整顿,由1978年的58所减到41所。此后校数虽稍有增减,其布局基本上稳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规模上,小学附设初中班,从1979年,逐年减少。至1982年全部撤销。
1980年佐坝区工农中学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与王岭初中合并招收农业班1个,学生50名,学制3年,改名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在复兴区的曹湖,程集区的向阳两所初中的基础上试办曹湖和向阳两所四年制农业初级中学,两校各招收学生50名,1984年,改许岭中学为宿松县许岭高级职业中学,学制3年,招收学生100名,设多经专业,改宿松第二中学为宿松县职业高中,招收学生100名,学制3年,设财会专业,程集中学、宿松中学1978年分别被定为地区和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东洪、红星(广福)、木梓、王岭(佐坝)、光荣、破凉、长铺、复镇、城关、东风(五里)10所初中分别为地区规划的各区、乡、镇首批要办好的学校。王岭农业中学。为地区同类中学中的重点。1984年,汇口乡杨林私立中学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张畈私立中学有学生68人。经过调整改革,1985年,全县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凉亭、复兴、九姑、花凉、隘口等7所。在校学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学生1.89万人,有县职业高中3所,曹湖、向阳农业初中2所,农、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00多人。
2013年末,全县职业高中5所,在校生8005人,专任教师475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7697人,专任教师113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42所,在校生27445人,专任教师2161人。小学213所,在校生53817人,专任教师298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1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应届本科达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民国八年(1919年),县设通俗教育馆,开始接待阅报读者和开展小型球艺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利用万和、致和、占兴发3家商号的违章罚款,兴建民众教育馆,添置少量图书、报刊和部分体育器材。抗日战争初期,民教馆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和文体活动,组织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戏,教唱《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等歌曲。日军攻陷县城时,民教馆被迫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民教馆恢复活动,对外开放,馆内藏书两柜,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四库全书备要》和《中学生文库》,并订有部分报纸和刊物。1949年3月停办。
1950年9月,建立县文化馆。1959年,在民东街通德路口新建文化馆小楼一幢,平房6间,内设图书、阅览、游艺等室。1985年,再迁馆址,在新街人民路东新建4层楼房。工作人员增加到12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抓好阵地宣传和文艺、音乐、美术辅导,定期举办文艺会演和各种艺术展览。
自1951年,九姑、许岭、二郎、陈汉、凉亭、坝头等区文化站建立后,不久程集、佐坝、张畈等文化站又相继建立。至1953年,全县有区站9个,工作人员11人,共配幻灯机9部,幻灯片59套,展览图片210张,图书9500册。负责做好所属区域内的群众文化工作。
1957年5月,二郎文化馆成立,辖二郎、陈汉、凉亭3区,其它除复兴、许岭保留区文化站外,其余各站均被撤销,其活动由县馆辅导。
1960年春,重新设立凉亭文化站。1964年,复兴文化站改为分馆。1965年7月,二郎、复兴又改为文化站。同年冬,恢复九姑、程集、佐坝、陈汉等区文化站。
1969年2月,各区文化站同广播站、书店合并,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至1970年底,撤销宣传站,恢复文化站,并增城关,五里两个文化站。此时各区文化站工作人员22名,各区站先后兴建了活动场所和办公住宿用房,少则100平方米,多达200平方米以上,站内设有宣传橱窗、报刊阅览室、图书借阅处和游艺室,部分站添置了收录机、照相机、油印机、乐器、自行车等设备。
1957年8月,洲头、隘口、新兴试办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1976年冬至1977年秋,又有复兴、坝头、汇口、程营、套口、佐坝、洪岭、许岭、朱湾、钓鱼台、韭山、长湖等地相继建立了社办公助乡级文化站,此后又分批发展木梓、河塌、长铺、趾凤、二郎、柳坪等社办公助文化站。并将复兴、套口、坝头、程营、汇口、长湖、佐坝、韭山转为大集体文化站。至1983年底,全县共有大集体文化站8个,社办公助文化站13个。 县城最早的“和济医院”于民国七年(1918年)冬开业,系徽州人杨厚安创办,虽有医院之名,却设备简陋,技术力量极为薄弱。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同善社出资办起了红十字会中、西两医院。中医院设在石家畈,石叔寅任院长,何天锡任医务主任,有医生四人,分内、外、妇、儿四科。仅诊断处方不备药。西医院从九江聘请廖子良任医务长,设有简易病床34张。虽设备简陋,药品器械不全,然而,创以西医诊治疾病,确也给群众带来一些好处。尤其是外科较为突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诊疗所成立(1941年改称卫生院)院址由花凉亭迁县城“杨家祠堂”,分内、外、妇产、五官四科。1949年解放后,由县民主政府接收。
1949年8月,建立县人民医院。1965年,有床位100张。1976年,床位增至154张。1985年,县医院有床位240张。门诊部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新医、中骨、皮肤、中医外科、肠道专科、急诊等13个科室,另有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10个辅助科室。住院部分内科病区(含儿科、中医科)、妇五科病区(含妇产科、五官科)、外科病区(内分普外、骨外、泌尿)、传染科病区、老干部病房六个病区。另有手术室、供应室。
1950年6月,在城关首建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区级卫生所12所。1985年,有区级卫生院10个(其中全民4个,集体6个)病床402张。1951年8月,坝头个体中医组织联诊所,1958年,全县33个联诊所转为乡医院。1985年,全县有乡卫生院34个,床位359张。
1985年,有建筑面积13459平方米,其中门诊1366平方米,病房2940平方米,医技1920平方米,行政用房403平方米。
民国时期,县红十字会西医院及县卫生院仅有听诊器、血压计及少量普通手术器械等简易器械。1952年,县医院有显微镜1台。1960年省拨给县100毫安X光机1台。
1985年,县医院有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721光分度光计1台、电冰箱3台、B型超声波1台、胃镜1台、综合手术床2台、裂隙灯角膜显微镜1台、牙科综合治疗机2台、救护车1辆。农村区,乡卫生院有各种手术刀包55个、X光机10~30毫安15台、50~100毫安12台、高倍显微镜30台。
截止2013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村卫生室19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7个,县级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卫生技术人员179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1人,注册护士589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650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业人口71.93万人,参合率为98.3%,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例达56.2%。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2.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三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客运总量2207.1万人次,货运总量1220万吨。
铁路合九线过镜,境内长25千米,为单线铁路,设宿松、凉亭车站,宿松站办理客运,凉亭站办理列车会让,日均有8列快车停靠,通往太湖站、黄梅站,日客运量480人,2011年客运总量20.4万人次。
沪渝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31.2千米,双向4车道,出口位于孚玉镇孚玉路,通往九江、合肥。105国道过镜,境内长35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太湖县、黄梅县。S203省道过境,境内长51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望江县、太湖县。境内县乡(镇)级公路27条,总长372.8千米;公路桥梁347座,总长7125.6延米。共有客运班线87条,其中省级线路16条、市级线路5条、县乡线路66条,城区客运站场4个,其中宿松长途汽车站为二级长途客运站,日均发车110班,日客运量2400人次,年客运量27万人次;客运东站、南站、北站均为三级农村客运站场,三站日发车1500班次,日客运量2.1万人次,年客运总量830万人次。2011年全县拥有道路运输经营性车辆5340辆,其中货运车辆4430辆,8660吨位;客运车辆910辆,13510座位;货运量1160万吨,货运周转量78880万吨·千米,客运量11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0516万人·千米。
境内通航河道总里程203.5千米,客运渡口16道,公路渡口3道,货运码头7个,运输企业拥有货运船舶9艘,5220吨位;客运船舶21艘,963座位;车渡船舶3艘,22车位。2011年客运量31.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7.6万人·千米;货运量60万吨,货运周转量90万吨·千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