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人物系列·著名画家靳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7
靳军,笔名:靳久军。1964年12生于河南省滑县,1983年参军北京卫戍区警卫某师,1986年作品《和平天使》全军放映员美术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同年为总政治部设计《全军两用人才有声教材》书封面与磁带盒包装各120套。1997年被卫戍区评为标兵。 1989年-1993年保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主攻油画。在上学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刊头与速写300余幅。 1997年调军事博物馆设计处,设计全军各集团军史馆,陈列馆,期间,《新歌一曲唱回归》《长江之源》获军事博物馆作品展金、银奖,其作品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1997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人体百姿]靳军速写集。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油画进修班。 现为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员。多年来设计了二十多个大中型军史馆及纪念馆,并创作了大量油画与雕塑作品,被国内各大历史、军事博物馆收藏。
靳军,小时候家境贫寒,虽有自己的爱好,但无力步入艺术的殿堂。直到1979年,艺术之路才为他敞开一扇之窗,参加在县美术馆举办的美训班。尽管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他受益非浅。结业考试,他的作品得到褒奖。因此,靳军油画《起点》他被王风良老师留在县文化馆为曲剧团绘制布景。
1982独立为市文工团绘制了话剧《高山下的花环》全套布景,有了施展才华的阵地和一展雄心的舞台。
1984年,历经两个春秋团里繁忙工作的磨练,当靳军胸中有了一些物象,手上有了一些感觉之时,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有一技之长的他应征入伍,更为幸运的是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经过严格的训练,他被分配在警卫某师。在某元帅家里当警卫。时年,军民共建如火如荼。由于元帅家所在街是全军军民共建第一模范街道,他的特长很快就显现出来,兼任了街道的板报工作。一年后调到师电影队。不久,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成果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备,他被选中参与筹备工作。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他几年之内逐渐羽翼丰满。在军内外报纸和刊物上发表刊头画三百余幅,为军队两用人才有声教材设计包装封面一百多套。
1988年,为使靳军能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组织上将他要回师电影队,为提干创造条件。是年,全军举办放影员书画展,靳军的一幅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油画作品《军人意味着什么》获得一等奖,并被评为卫戍区优秀标兵。正当好事临近——组织上计划送他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时,一次意外的电击让他留下残疾而未能如愿。
1988年底退伍。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在家乡举办老山前线油画作品展。他虽没有上过前线,但一幅幅作品如临其境。探其究竟,竟是听报告、看报道和大量的战地图片的综合效果。安定下来后,靳军虽当过合同民警、团支部书记,每一个岗位他都尽力地去做好角色的转换,但他的艺术情结始终没能释怀。
1991年,他带着对艺术的追求和憧憬旅居新西兰,3年中他感受一半是城市,一半是海水的异域风情。在基督城,他体会到浓郁的英国气息。在皇后镇,他陶醉在被南阿尔卑斯山包围的四季胜景中。在福克斯冰川、米佛峡湾和陶波湖,他饱览美丽的湖泊风光、自然景观和火山的风采。在湖畔小镇瓦纳卡,他融入了当地精致生活,充满激情地参与家庭娱乐和探险。在爱歌顿农场,他亲身体验异域的农场生活。在毛利文化村,他欣赏独特的、撼人心魄的毛利歌舞表演,观看毛利人或古朴或精致的雕刻,了解毛利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在伊甸山,他参观12世纪时毛利人要塞的遗迹……旅居生活,仿佛把他放归自然,无穷尽地去感悟自然,得悟本真。虽然清贫,但感受和写生厚实了他的造型能力和笔下功夫。
1996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又承接了全国第二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成果展 。国务院军转办展览办公室想到了首届骨干人才靳军,并通过当地武装部联系上他,很快,1张盖有3个大印的调令又将他特招入伍,被安排在对外展览办公室。依然是两年多时间,他参与了20多个军史馆以及地方史馆的设计制作。
1998年,军队各种形式的三产被画上句号,加上个人待遇的变更。他果断下了决心,就地转业,创办《北京中联创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业的艰难与不会经营使公司状况举步维艰。2003年春节过后时来运转,一个久违的电话,让他淘到了第一桶金。
2008年一直以来,靳军以写实的格调钟情于战争题材和乡土风情的创作。作品从题材、画风、技法、颜色到构图都力求自然和天籁。用他的话说,这些景物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已经烂熟于心,融入血液。他痴迷于此,无法淡忘这种情怀。所以,作品不论大小,画面都是简洁明快生动,没有多余的铺陈、拿捏和做作,以“山野拾野趣,陌外寻诗魂”的创作作风达到天籁。每一幅作品都追求形而上的意境;都能见到原场景、原生态;都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表白,让读者在天人和谐的恬淡景物里读出一些味道来。《塔山阻击战》是一幅巨作(42m×5m)。200多个人物,数十个视觉焦点,他以气势驾驭战场,以变化结构神态,在动静无端中升华主题,使整个画面笔法流畅,布局生动而有序,潮水般的军队在震天的吼声和遍地的狼烟中,或依托阵地运动,或察看战场态势,或冲锋呐喊,或短兵相接,场面撼人心魂。就是这幅巨作,他仅用27天时间,可见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以及对战场、军史的感悟。此后,他还创作了半景油画《上甘岭战役》(21m×4m)、《决战靳江》(11m×8m),油画《东江纵队》、《解放万山岛》(9m×4m)、《粤东剿匪》(7m×4m)、《南雄保卫战》(6m×4m),大型雕塑《时代光辉》、《光辉足迹》,浮雕《塔山魂》、《光辉历史铸军魂》,组雕《英雄足迹》,等等。
用绘画聚焦多维战场,解读多元的军种文化,是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也是军人情结所系。一幅幅佳作,既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大写意,又是人民军队不辱使命的新“亮剑”。不论是睥睨战场带给人们和平的畅想,还是战役战斗的精彩瞬间;不论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还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军队元素”,纪实中颇具震撼力、冲击力、战斗力、影响力,变化中展现新思维、新角度、新尝试。让读者从气势中看到力量,激越中看到内涵,元素中看到文化,战斗中看到精神。
2011年参加了“徐悲鸿油画学习班”。在回炉淬火中学习画论,规范画道,拓宽画路。由此深化了对“写实”理论的诠释——假自然抒写自我意气;记住油画大师库尔贝的语录:真正的艺术家,是那些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特征的人;记住了世界艺术大师罗丹的心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这里,他还系统理清了写实绘画的要旨——富有质感、量感和实在感。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后,他把写生作为取景的必备,并将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取其美、表现美、张扬美,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辛勤耕耘。靳军认为,乡土离大地最近,植根乡土就是植根大地。况且,大地是人类的源泉,油画创作不能忽略乡土。于是,他感性地体验乡土,捕捉其中的细节和变化。每当那些踏着疾风回家的牛羊被暮色笼罩或一群鸟儿掠过草原上空时,他都能联想到、悟出那种飞动的魅力和生命中所蕴含的浩荡不羁的气魄。在自然法则和心灵的自由之间,感悟就是心中之象,画笔就是沟通的桥梁。大自然的陶冶使他淡泊名利,远离浮躁,坚持洋为中用,把油画和民族的审美习俗紧密结合,回归自然,回归乡土,不触及繁华的市井,名人的风骚,美女的顾盼,使自己不断地汲取中外文化的修养,成为追求传播真善美的使者。去西藏,他记住了雪顿节、花灯节、白马节、女儿节……,领略了藏民全部家当随身带的潇洒;去云南,他知道了不同民族的风俗和习惯,领略了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感悟了丽江古城的喧嚣和宁静,在广西,他信步在广袤的乡村,采集自在、自为、自主、本源和自治的本土之貌,挖掘民族之魂。总之,他通过本真的挖掘,实现穷变态于笔端,合情调于布上的创作追求。通过所行、所感和所悟,将各民族的原生态,不加修饰地物化,以弘扬中华文化的底蕴。
靳军的画风,既承传西方古典绘画的语言传统,又接受东方文明的洗礼。主基调是写实,辅之用意境诠释主题,用感观得悟思想,用画外音补白拓展,用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化净化心灵的目的。孜孜以求中,他以取法乎上的临摹和博采众家的兼收,不受新潮艺术的影响,坚守自己的艺术观,并在遵循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耕耘,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比如女性和人体,他以“朦胧的重彩”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本质和不可穷尽性。人们常说,油画作品在于耐看。靳军则认为,这种耐看被赋予了生命元素,是布质的活体,而不是技艺简单炫耀所致。记得有一本书叫《文心雕龙》,其实绘画也需要雕“龙”。最起码要三雕:一是用心,就是要有强烈的兴趣、欲望,使作品天然、本能、没有功利性;二是用情,就是除去丑陋的因素,使作品凝练带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情感晶体;三是用意,就是将具象升华为高度、精神和思想,使作品内涵趣深、趣清。剖析靳军的绘画,受到油画家杨克山水粉作品的影响,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真、善、美兼备,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他的作品兼收并蓄,画面色彩朴实凝重,浑然一体。或组或单,既有豪放苍劲的作品,也有深沉含蓄、不露锋芒的佳作。剖析靳军的绘画,有油画家李如的法度。尤其是战争场面的作品,既能取法老师,又能另开生面,生成我之画风。
剖析靳军的绘画,还有油画家何孔德的技法。博采众长,扎实全面。无论人物、花卉或静物,都是老师的潜移默化,都能表现出高水平的绘画技巧。融合与创新,使靳军思路得以开阔,画路得以拓展。几年间创作了不同题材的作品数百幅,画了近万幅人物、景物和动物的速写,这种既能入得“虎穴”又能出得“虎穴”的绘画基本功,使靳军油画《高源情》他从中获得的创作自由也更多,得到的艺术享受也更真切。
从风格来看,吸收了欧美、俄罗斯、荷兰等风景油画之基,不论高山流水、田园风光、名胜古迹,都有涉猎,而且推陈出新,个人风格浓郁。从作品层面来看,能熟练地驾驭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创造,色彩各异,景物实浓,人物虚淡,笔法老道,构图到位,光感宜目,从而表达升华的思想内容,展示绘画美。从表现形式来看,有透明薄涂法、不透明覆色法和不透明一次着色法,写实于本,唯美于形。从技法来看,挫揉有变,刮涂有形,点线有姿,抑砌有象。感官上有丰富的韵意和机理,有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白感。既松散灵活,又质感趣味。可见作者对近中远三个层次的处理贴切而又得当,对油画的精髓——冷暖基调的掌握协调而又适度,对造型精准而又新颖,这一切都是悟出了景色与颜料辩证法的结果。
欣赏靳军的作品,不论是用绘画语言和艺术关爱人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在光的世界里从事靳军制造,有的靳军油画《彝族老人》巧妙构思,有的逆向思维,或寄托情感,或弘扬精神,或张开想象,多元融合中呈现和谐美。
欣赏靳军的作品,不论是人物肖像还是场景,他追求造型和色彩的唯美,以及融沉郁,静雅,安然,浑厚为一体的气质。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删繁就简,并在目力的快速扫描间将对象原生态的精彩的瞬间记忆下来,通过消化和升华,绝然于平面的影像,纯然地展现在作品中。使人物通过表情传达心境,通过动作传达会意,让读者在清新中感受亲切,在静穆中感受高贵,在浸染下得到洗礼,将读者引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境, 以及“不见梅花谱,拈来自有神”的意境。靳军速写
欣赏靳军的作品,人物和人体,追求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意境。注重受光面的纯化、细化和非受光面的虚化、夸张,用不对称求得质感和美感。写中有实,柔中有刚。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节,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纯洁,有做人的铮铮铁骨。
《乡村》系列,画面删繁就简,极力淡化传统技法对主体个性情感的束缚,追求一种相对自由的且个性十足的表现和宣泄,即用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打破时空的局限,将“家”入景,“我”入场、“他”补白,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使作品画中有画,画外有声。《高原系列》把画路拓展,形成一种原始质朴的、民族多元的、刚柔相济的、美和冷峻孤寂的肖像风格群。作品尤重技法、材料和构思,力求从极端细腻的超级描摹中营造出超越物象自然形态的气质,使画面蕴涵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以达到某种特征的抽象性。一幅幅既精准又空朦,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作品,很自然地会联想起谢尔盖马什尼科夫人体绘画的形态之美,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与激情,库尔贝的平实与力量,塞尚的整体和谐。这也许就是艺术家要寻找的那种经得起美术史考验的写实,一种不是靠粘贴的文化或文学符号才能取悦于人的,而是依据油画语言本身打动人心的、纯粹的写实。《男人眼中的世界靳军[画家]靳军速写图册》系列,取材于局部,或根叶瓜果,或烟嘴把玩, 把自然界各种神奇的具象合并同类项,呈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秘。《美女与野兽》系列以特写形态之美的方式演绎灰姑娘的神话。场景如李勤诗云:“沉鱼落雁花羞含,山涧清泉倒映馋。狮虎闻香心不刃,野火舞袖为你绵”。《盼》系列,取材于广西的融水。在当地的洞头村,靳军捐了1万元人民币,用以捐助村里的教育。就在他观看民居时,一个小姑娘的画面进入了他的眼帘,并深深融入他的记忆。在破旧的住宅前,一个小女孩依在鸡舍的木栏上,用异样的目光琢磨过往的生客,用一种无奈又祈盼的眼神等待熟悉的身影出现,享受一种哪怕是短暂的气氛,甚至是一句嗔怪的骂声。《西部印象》系列从细节入手,通过典型的服饰、饮食,演绎细腻的情感,以及饱满的姿态,多角度地诠释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起到话外音的效果,让人过目不忘。《名言锦句》系列将《增广贤文》如“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等语句融入画面,在时空的链接和时弊的针砭中起到潜移默化,教人向善的目的,既有禅意,又有思想。自创人物系列信手拈来,印象中有国画的写意,书法的线条、壁画的灵动、剪纸的干练和木刻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