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背诵高中政史地,记不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2-13
政治

  通读教材、够建体系

  一轮复习时老师已经带着大家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了一遍,但由于政治学科内部横跨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繁杂,难记易忘,所以仍然需要再次梳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这一点同学们可以考试说明为纲,必修教材为本,有计划地抓好自主复习。

  首先,通读教材。主要是通读四本必修教材的正文和辅助文(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将《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考点标于教材对应的内容上。此一举有三得:一来明确了考点;二来熟悉了学科专业术语;三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都为接下来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知识体系打下基础。通读教材后,必须保证把教材的目录结构,也就是教材的编写结构背熟。

  其次,构建体系。在通读教材,熟悉教材编写体系基础上,结合一轮复习时老师的笔记、课件等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整合教材已有知识,把零散的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或知识块。

  从宏观层面总结建议:经济生活知识可以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经济环节入手,还可以从市场经济的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入手整合教材知识;政治生活可以从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政治的主题入手,还可以从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等不同主体入手整合教材知识;文化生活可以从文化一般和文化特殊入手整合教材知识;哲学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整合教材知识。

  具体的知识块的总结建议:经济生活知识可以归纳:价值规律相关、价格相关、消费相关、企业经营相关、就业相关、融资相关、国民收入分配相关、市场经济相关、经济全球化相关的知识等;政治生活知识可归纳:主要政治制度、公民政治权利、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政府职能、党的执政方式、政协职能、外交政策基本点等;文化生活知识可归纳文化的涵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等;哲学知识可以归纳规律相关知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哲学依据、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等。

  地理

  提升读图、区域定位能力

  地理复习主线:区域地理定位-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解决问题-提出发展方向。自然地理研究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分布、形成、特征和发展。人文地理研究人类主要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人类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地理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复习区域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

  1、对地图的读图能力

  注意正确的读图步骤:①读图名。图名代表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②读图例。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重要的图例要熟记。③读经纬线和重要的地理界线。④读海陆轮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重要地名、经纬度等来确定位置。⑤坐标图要读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⑥读方向。一般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区域定位能力

  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例如: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形区,重要铁路线经过的枢纽城市,主要河流的形状以及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重要地理事物(湖泊、山脉、港口等)的经纬度等一系列知识。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经济、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历史

  冲刺复习三步走

  建议历史学科在落实知识点时,实行“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将《考试说明》、教材、课堂笔记三者对照着看,做到基础知识无遗漏。在知识点的把握上要尽量全面。

  第二步:构建知识体系,重点把握主干知识。

  在梳理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点,结合学科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史既可按朝代顺序的通史体例、也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百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