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心地善良的人 反而命越差 老实人应该懂的处世名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人善被人欺”“好心没好报”,经常读书上网的朋友都已经耳熟能详,现实和影视作品中,也不乏善良的人受到严重欺负的事例。因此,分析心地善良却被欺负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

太善良的人,说话太真实,不会花言巧语

我们常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宁舍话头不舍本”,意思就是通过恰当的语言、表情等交流方式,会给自己带来方便和好处。但是很多善良的人,通常都不会借助语言的优势。

巧妙地运用交流方式,是一种双赢的过程。

很多善良的人往往很安静沉稳,不懂得夸赞别人,而这些恰恰是给自己添加存在感的东西。心理学通常显示,巧妙地夸赞别人会很快让你们熟悉起来,提升别人对你的好感。但善良的人很少这么去做,觉得是奉承,殊不知夸赞和批评本来就是有主观色彩的,没有真假,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是有一份善良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不要让你的善良让你失去更多,它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个责任,不要被它捆绑。

好心和善良都是有界限的,就像甜味对于每个人喜好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三分糖,平淡隽永,有的人半糖主义,有的人全糖至上。

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和爱好,不能别人选择全糖,你就吃自己不喜欢的全糖口味。

善良的人,往往不懂拒绝

心地善良的人,在生活中看到摔倒的老人,街边的流浪汉,无助的小朋友,甚至受伤的小猫都会主动去帮一把。在校园和职场中,也常常会顺便帮别人打个饭,写个作业,打印东西,跑个腿…人们总觉得这种顺便的事情,帮一把也没关系,但是被帮助的人却并不都是善良的人。

比如,有的人对你的“顺便”上瘾,导致所有小事情都让你做,有的人故意让你帮忙,用你的精力、你的人脉,当你每一件小事都无法拒绝的时候,渐渐地,你就无缝衔接了比小事更大一点的事。你就不得不转一站地铁帮他买一个东西,帮他期末补习一下,帮他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这种为达到终极目的,而分解步骤的做法作用如此之强,就是因为在被麻烦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在某些方面起到了变化——答应并实现第1个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或活动本身的态度,由此减弱了个体对类似活动大要求的对抗心理。

这个时候,你的善良带来的,只有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成就别人的省时省力。你可能获得一些赞扬和自己心里的满足,但你丢失的除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你在别人心里的地位。

你成了一个善良的人,可以用任何小事麻烦的人,不会生气的人,不值得考虑的人,别人不会放在心上的人,也成了一个无法主动分配自己时间的人。

这就是不懂拒绝而带来的后果,如果连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别人怎么会重视你?

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喜欢谦让,容易吃亏

很多人小时候被家里人教育要不争不抢,吃亏是福,要学习孔融让梨。这固然没错,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被别人挤下来其实没什么,坐地铁给老人让座也很好,遇到好的东西让哥哥先挑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排队的时候别人插你的队,同学抢你的成绩,领导用你的创意,同事占你的名额,这些事情是不用谦让的。

你想要的你就去争取,应该是你的你,就去捍卫。

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但是对于你想要的,你应得的,你不该也没必要让给别人。吃亏是不是福,很难说,但是一直吃亏一定不是福,而是祸。

一直谦让一直吃亏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不被人尊重,不被人重视。甚至到最后,自己的心理潜意识都认为自己不值得,无数的机会和提升被善良而耽误。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我反噬。

如果你的善良让你走向反噬,一定不能放纵。那个时候,善良已经成为了软弱,成为了迷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