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思想决定眼界还是眼界决定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到底是思想决定眼界还是眼界决定思想

眼界可以带来新的领悟和思想定位,新的领悟又奠定眼界高度,它们相辅相成

知识决定眼界800字作文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崇高的境界和宽广的眼界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受长期艰苦的磨炼.
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它有赖于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通过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我.“书是进步的阶梯”,“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士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视学习为工作,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争做学习型的好干部.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有没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学习,要广博、要深入;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向兄弟单位学.学习,要挤时间、肯吃苦,强调工作忙而忽视学习的人,肯定干不好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不作书呆子,不哗众取宠.“问渠缘何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脑如渠,知识如水,只有确立不断学习、全方位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做学习的楷模,我们的大脑才会常新、常清,才能以高度的品德、广博的知识、丰富经验、开阔的眼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提高境界、开拓眼界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必须战胜种种诱惑和考验,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要战胜的最大敌人正是自己,管住自己天下无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遇到的诱惑和考验很多,有的人往往见诱心动,见财心痒,见色脑昏;有的人虽然主观上想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但遇到一点麻烦就知难而退,有了一点过失就自暴自弃.如何在考验和困难面前抗往诱惑,顶住干扰?如何去战胜“小我”,成就“大我”?重要的是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战胜自我,除了外因,更重要的是自己常想想一些道理,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终”,把“过去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问题想清楚、答正确,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特别要在思想上筑起拒污浊于千里之外的牢固堤防,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如果人人都恪守本分,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耐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本色,我们都来自劳动人民家庭,什么时候也不能忘本,要有一个传家宝.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拒腐蚀,永不沾”,做“一个脱离了低阶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党员干部境界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升华的过程,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过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和层次,还有新的高峰等着我们去攀登.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对于经过不断努力和锻炼,在提高境界、开阔眼界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也要正确看待,保持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完善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而应把它看成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看成是为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步骤环节.如果满足于已有的进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才能永立潮头,不断达到新的更高的境界,拓展更宽广的境界,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策略决定成败,视角决定眼界,思路决定财富怎么解释

策略相当于战略,虽然说战略对不一定成功,但一个战略错的是不可能成功。
视角相当于立场和角度,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眼色,什么样的角度就有什么样的维度和界线。
思路相当于具体的方法,在大方向都对,决定财富的就是只有怎么做的了。
这样理解不知可否,哈哈。

眼光决定思想,思想决定出路,解释

你看的有多远你的思想就有多远。眼光好不好决定你思想境界,有一个好的思想并按著思想走就是出路。

眼界决定视界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眼界决定视界
One's vision/horizon will determine his or her insight.

是智商决定大脑 还是思想决定

人类智商的高低与大脑中的灰质有关。在大脑固定区域的灰质越多,人在相关领域就表现得越聪明。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希望从生理学角度找出决定人类智商高低的因素。过去普遍认为聪明程度与大脑的整个体积或是与大脑额叶的大小有关。

到底是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人海一凡2011-11-5 13:53
请注意:
思维也属于存在的范畴。如果意识不是存在物的话,我们又怎能讨论它呢?所以,这个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存在都是第一性的。
但是,如果把存在看作是狭义的物质存在、把思维看作是意识的话,那么:
按教科书的说法,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
这样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因为,当你认为“物质第一性”时,已经是“意识”在先入为主了,那和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所以出现悖论,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一定的层次,只是在字(语言)的表面层次兜圈子。还有,就是把思维和意识放到存在之外去了。存在始终是第一性的,物质却不一定。
1、在时间意义上,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这是现实世界证实了的。这也就是说“在时间意义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在逻辑意义上,任何物质的意义(包括物质的现实存在以及它存在的历史),都是意识(也是存在物)揭示出来的,没有意识的揭示,物质的意义能存在吗?这也就是说“在逻辑意义上,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只强调1、不承认2的,表面上是唯物主义,本质上仍是唯心主义;只强调2、不承认1的,是唯心主义;
既承认1又同时承认2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请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可不要望文生义哦。)
续 人海一凡2011-11-7 22:38
“存在决定思维”成立。但以此并不能得出“物质决定意识”的结论。 “物质决定意识”不成立。
物质只是在时间意义上先于意识而存在。但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物质的意义是被意识揭示出来的。此时,意识是主体、是进攻者,被揭示的物质是客体、是被进攻者。所以,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作为主体、作为进攻者的意识,而不是作为客体、作为被进攻者的物质。
正因为唯物主义者想当然地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才导致众多信奉者死于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在我国,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其实,这是一个理论上的误区。
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既反对唯心主义,也不赞成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天地万物)与人相比,在时间上是先在性的;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与物件(天地万物)的关联,在逻辑上却是先在性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人的意识拉开了“无知的大幕”,物质(天地万物)和它的历史,方才显亮出来。强调后者忽略前者的,是“唯心论”,最后走向了“上帝”或“绝对精神”;强调前者忽略后者的,是“唯物论”,最后走向了机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唯心论”的谬误已经被马克思彻底批判了,现在的人们都已知晓,这里不再赘述。看看在马克思眼中,“唯物论”会出现甚么样的问题: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唯物主义的软肋,唯物论在其自然观中所说的“物质”只是指一种自然存在的物质,而在其历史观中所说的“物质”已经是人的活动及其产物了,从而,作为“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所揭示的物质,在唯物论中不可还原为自然物质,于是出现了唯物主义的最大败笔,那就是: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将历史与自然界割裂开来,将自然界看成是必然的存在,而将人类的历史看成是偶然的意见的产物,追求与人无关的终极的物质本体,因而也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实践,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机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多次犯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马克思把他自己的哲学观点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以示与“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310页),亦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第3卷,第307页)
无独有偶,在马克思之前的2000多年,世界东方的中国,有一个哲人——老聃,著出了人类最早、最深刻的哲学著作《老子》,最早提出了“自然辨证法”。
从“自然辩证法”看人如何认知自然
人认知自然,是从人把自然摆置为物件开始的。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第一章)。处于永恒运动中的不确定性的事物,被赋予存在的意义、被赋予确定性,都是源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把自己置入这样一种场景中,即进入普遍地和公开地被表象的东西的敞开区域之中。在此场景中,作为物件的存在者从此必然摆出自身、必然呈现自身,人于是就成为物件意义上的存在者的表象、命名者,人所面对的一切都是人表象、命名的物件;表象、命名著的人无论何时都得到确证的与被表象、被命名的物件(人或非人的存在者)的共同被表象状态。以这种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为基础,规定着:表象、命名著的主体保证其自身,同时也保证他所表象命名的东西本身。这种场景是确立不确定性之中的确定性的基础的确定性,基于这个场景、基于这个基础的确定性,人才能在不确定性之中把捉确定性。
老子上面所说的“可道也” ,即“可以道说”,意味着:“恒道”的显示,让显现、让看和听;“可名也”,即“可以被命名”,则指的是:被允诺“道说”的东西,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寓于眼前被人认识的或人已经知晓的事情本身的同时,而成为了被允诺“命名”的东西。 这种命名乃是人的一种建立,一种通过词语、概念并在语言中实现的建立。这种建立并不是“制造”意义上的建立,它意味着“汲取”——从源泉中汲取,意思就是:人在感性实践活动中,接受喷涌出来的东西,并把所接受的东西用语言、概念,表象、命名出来。被建立者为何?“道说”显现的让看和听的持存者(现象)也。
“道说”、“命名”解蔽了从恒久的不确定性的“无名”之中撕扯而出的单朴之物——确定性的持存者,使其进入了敞开之境,被逐渐地开启出来,以便使存在者得到显现、得到命名;这个被逐渐开启出来的持存者(现象)是短暂易逝的,被命名的存在者(有名),也飞快地消失,如同“濯足溪水,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但这并非是徒劳,“命名”成就了一切在其中所是的事和物。这种原始的命名可不是任意杜撰的,它不仅仅只是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而是“道说”显现的事和物的本质达乎词语、概念,这个“东西”才被原始地命名为“有名”,存在者由于这种命名才被指说为它所是的东西,存在者因之才作为存在者在场而被人认识知晓。
这个“说明其本质的词语、概念”,来源于也只能来源于人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如同前面所说的“濯足”行为。没有濯足的过程,人何来“水”的感觉经验?又何来“水”的概念?又如何能分出“前水”与“当前之水”?
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恒道”之“道说”为“语言”开辟了道路,使语言成为人之所能“说”,即“道说”之语言需要人发声来说;但人之能说,只是由于人归属于“恒道”、本身就是一个存在者,人听从于道说之显现的持存者(现象)的确定性的本质并达乎词语、概念,从而才能跟随着“道说”去说一个个词语组成的语言,使天地万物被本质地、原始地命名,天地万物从此才得以闪亮起来。这前一种需要和后一种跟随所形成的建立——“命名”活动,使恒道之道说的持存者(现象),作为一种“存在者”的概念,生存于语言之中,生存于人的意识之中。而且在这个表象、命名的过程中,并非是在场者起著支配作用,而是进攻——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占著上风,表象、命名就是从自身而来,向已被确证之物的首先要确证的领域的一种挺进。此时,存在者不再是在场者了而成为在表象、命名的活动中才被对立地摆置的东西,即成为了物件。表象、命名乃是挺进著、控制着的物件化。由此,表象、命名活动把天地万物纠集于如此这般的物件化的统一体中。哪里有这种事情发生,人们就在哪里命名和了解存在者。
于是,人认知自然世界的过程,就如老子所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之始,是谓道纪。”(《老子》第十四章)句中所谓的“执”,意指:对在场者本原地、直觉地把捉、领悟和解说,或是对“对在场者本原地、直觉地把捉、领悟和解说”的凭借;所谓“今”就是指:当下的在场状态;所谓“今之道”,即:“恒道”之当下在场的“道说”显现出来的持存者的确定性的本质(“象”);所谓“御”,驾驭也,即:命名也、控制也;所谓“知”,认知、了解、确定;所谓“古之始”,指:有名有形之事物远古起源的状态,或有名有形之事物存在的历史状态;所谓“道纪”,即:成道的规律,或:人类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之始,是谓道纪。”意译成现代汉语为:“在那种由人的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与物件之间的、那种固定的关联之中,在那种基础的确定性之中,人(作为主体)面对恒道之当下在场的‘道说’显现出来的‘持存者’(‘现象’)的确定性的本质(‘象’),本原地、直觉地把捉、领悟和应答,达乎词语和概念;凭借以此得来的语言、概念,人命名或了解他所面对的‘持存者’(作为物件的‘现象’),使之成为当下的确定性的“有名有形的存在者”,从而在不确定性之领域中确立了作为物件的‘现象’的确定性,从而得以驾驭现今的事物或过程;凭借以此得来的语言,了解当下揭示出的存在者(现今的事物或过程)的历史状况或远古的起源;这就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般规律”。这段话意味着:
1、人只有基于“人与被表象、命名的物件的共同被表象状态”这个基础的确定性,才能而且只能对当下在场的“持存者”进行本原地、直觉地把捉、领悟和应答,这种应答的本质是词语、概念的发生,从而才能够对持存者进行命名或了解;而这个被命名或了解的“持存者”,是而且只能是“今之道”即当下的道说。这种确立立基于不确定性之中的确定性的基础的确定性,是表象、命名著的人无论何时都得到确证的与被表象、被命名的物件(人或非人的存在者)的共同被表象状态。以这种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为基础,规定着:表象、命名著的主体保证其自身,同时也保证他所表象命名的东西本身。即,它确证了主体(人)的存在,同时也确证了物件的存在。基于主体(人)和物件的关联(即人和被表象、被命名者的关联)这个基础的确定性,才能在不确定性之中把捉确定性。于是,那些已被表象、已被命名确定的存在者被排列出来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个确定的存在者(有名),就构成了我们生存在其中的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人和物件的关联”这个基础的确定性很重要,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在谈论什么。
2、在人将当下的持存者命名为有名有形的存在者的同时,这个当下有名有形的存在者和它的历史或始初状态,也一并被解蔽而闪亮起来;这个被确定的存在者,既是当下的又是远古的,从此存在于人的世界之中,即语言、概念之中。
自然界和世界历史就这样被命名形成、且以语言、概念的方式存在了。因此,“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句话也意味着:天地万物与人相比,虽然在时间上是先在性的;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与物件之间的固定关联,在逻辑上却是先在性的。因为,整个在场的范围是在道说(语言)中现身的,整个存在者之整体(恒道)在向当下的人的道说,是向一个生灵道说它要道说的,那个生灵已经在存在者整体(恒道)中确定性地存在着,而且只有在感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与物件的固定关联中,那个生灵才能够完成对被道说显现的可见物,向心灵中不可见领域(意识领域)的转换,本原地、直觉地达乎语言、概念;那个生灵才能够应答道说的显现;于是,人把无声的道说,带入到了语言的有声表达之中,并用如此得来的语言,把道说显现的持存者命名为“有名”。从而,一切存在者、人及人以外的一切物,都以道说显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方式、作为存在者存在于人的语言之区域中;如此形成的自然界和人的历史才是统一的,才不会出现唯心论和旧唯物论所造成的自然界与历史之间的对立。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论”。
就老子和马克思的观点看来,“感性活动”的实践者(人)的实践活动才是世界的最终归结。那种把人和自然孤立开来的主体与物件、主观与客观相分割的、“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二元划分,难道不是老子之后的人们,在哲学探讨方面,走出的一条弯路吗?!
老子的话,2500多年来,没有被后人真正理解。幸而,马克思发现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错误所在,又一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个与老子相同的观点,把人们重新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个时候要认真一些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后解决就好了不

思维也属于存在的范畴。如果意识不是存在物的话,我们又怎能讨论它呢?所以,这个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存在都是第一性的。
但是,如果把存在看作是狭义的物质存在、把思维看作是意识的话,那么:
按教科书的说法,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
这样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因为,当你认为“物质第一性”时,已经是“意识”在先入为主了,那和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所以出现悖论,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一定的层次,只是在字(语言)的表面层次兜圈子。还有,就是把思维和意识放到存在之外去了。存在始终是第一性的,物质却不一定。

思想到底由什么决定

思想由其对立物决定,而与它对立的东西曾经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物质性便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对物质性的理解如下:首先是决定它的最初的客观性,那时的人们是不自觉地进行思考,随所见所闻而发生变化,思想纯是被动地;而后是被动的客观性,即思想抬头了,把自己当成本质的决定的东西,但总又脱离不了万千事物;而后是对等得两者,即思想与物质性的相互承认,谁也打败不了谁,谁也不占优势;而后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人的发现),主观性被抬到至高地位,客观性也被当做是主观性的客观性,一切被归于思想,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认识著的人思考着它们,这一阶段的终点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后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真正的物质性原理,因为他发现完备的唯心主义虽然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但一遇到实践便失去了可操作性,无法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思维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