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作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3
学语文教材对于该类型的课后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等领悟语言锤炼、选题立意的精妙所在,通过仿写、续写、缩写等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训练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可以看出课后练习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注重贴近生活、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际训练中建构语文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融会知识、贯通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语文素养。

(三)积累拓展型

该类型练习是对前两种练习类型的拓展和深化。它通过熟读背诵、阅读链接、设置资料袋等方式扩大和拓展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从课文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由此可见,课后练习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和培养写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除了对课内字、词、句、语段进行拟题训练外,还要针对单元、阶段所学知识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进行检测。这样的安排,使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训练,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灵活处理和优化组合。

二、部编版教材课后练习的主要特点

通过整体把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笔者发现部编教材课后练习编写意图明确、层次分明,非常注重以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语法的连贯性。

(一)突出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等,多次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并把语感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客观性目标。由于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母语教育的开始,所以,纵观一至六年级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尽管选文不同,但几乎所有的课后练习都涉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等等。

(二)突出语言材料的积累

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获得全面的语文能力离不开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最多的是教材,那么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皆美的文章,适合学生积累。通过翻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笔者发现有许多题目的设置都是围绕让学生积累语文素材,比如,“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要把父亲说的话抄下来,再体会体会”。

(三)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

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性质的定义提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这一特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置也注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力求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如“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四)突出学生的多元感悟及个性化解读

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置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对练习题的答案做统一的安排,而是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允许有不一样的思考,如“分析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五)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活动过程,学习的成效主要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在许多地方的设置都希望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比如“默读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同学讨论”,让学生思考探索,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三、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二度开发的具体途径

对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其实质是对其“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新组合,而是要以开放性的思维、批判性的眼光、创造性的利用来开发教材的课后练习。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课后练习二度开发的具体途径分解为添加、删减、修改、整合四大方面。

(一)以“延伸”与“拓展”为主要形式的添加

延伸是指课后练习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延展。例如,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请将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对此,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材材料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同类型的素材给学生选择抄写,以帮助学生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开阔视野,学习到新的知识。拓展与延伸略有区别,它是侧重于增加不同质的材料。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有一道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道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笔来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可对这道练习题进行“二度开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小动物、小昆虫活动,并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让学生展示成果。这样的改变,不仅让习题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变得更加有趣,而且还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力。

(二)以“减少数量”和“降低难度”为主要形式的删减

“教材中有些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大胆的删减。”[3]删减主要有减少数量和降低难度两种形式。数量的减少弹性、伸缩性很大,根据具体情况可小可大。可小,是对课后练习进行部分或个别的摒弃;可大,则是将那些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具有启发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思考的课后练习全部删除掉。难度的降低,则是质量的删减,它不单单指减少课后练习的题量,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设置题目的意图。例如,笔者曾经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是:“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由于“说明方法”这方面内容,在小学阶段还没有系统的教学,因此要学生完整、准确地回答这道练习题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笔者就没有让学生花时间去苦思冥想,而是采取降低难度的办法,点到为止。

(四)以“转换”和“替换”为主要形式的修改

转换,是通过改变课后练习的部分问题,使课后练习更契合教学实际。例如,笔者曾经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其实,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为此,在处理这个练习题时,笔者首先改换为以“亲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由讲述“我和亲人的故事”。在学生对“亲人”有一个整体感受之后,再导出课后练习题中的话题———“英雄亲人”。这样,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学生就会感到熟悉自然、有话可说。替换,就是把课后练习题目由甲换成乙。例如,《北京的春节》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是:“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所以也就无法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基于此,笔者便大胆地对该题进行替换,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展开教学,再对两个地方的春节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进对中国传统春节的了解。

(四)以“简化”和“重排”为主要形式的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课后练习题目表述过于冗长不够简练,设置的问题过于繁杂不够明了,导致学生无可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对此,教师就要通过精确的语言进行合理的简化,使之更简单、更具条理性。例如,笔者曾经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对此道练习题的处理,笔者就先让学生直接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讨论方式来解决。有时候,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提起原课后习题中列举的问题,笔者再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做出回答。重排,即重新排列。它主要是指将课后练习以不同的顺序再一次进行编排。重排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例如,有些课后练习一开始就提出让学生背诵课文,而学生才刚刚学完文章内容,要背诵课文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把题目要求安排在课文教学结束之后,这样学生的负担也就不会太大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二度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作为语文一线教师应有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持续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二度开发进行研究、探讨和实践,使之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完善、更加完美,真正实现与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